(今年是本网志创办十周年,可惜因笔者现实难以抽空,全年差不多完结也未有发表过文章,笔者也有点过意不去,所以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写一篇文。在积压了很多想写的题材中,今日挑选了这一个先写,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远见的政府对这方面暂时未有深入的研究,笔者惟有站出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构思。)

新界东北部在未来二三十年将会是香港其中一个大规模的发展地区,除了是落实的古洞、粉岭北、坪𪨶、打鼓岭等地之外,还有有较大机会分阶段收回发展的粉岭高尔夫球场,加上将于未来一两年内启用的香园围口岸,可以预见该地区的交通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可惜的是,当局一直未有为新界东北部的长远交通规划作出深入研究,恐怕要待该区交通快要超出负荷时,政府才肯正视有关问题。在这一议题上,笔者早年曾提出过“第二条南北走廊”的铁路项目。可是单是发展铁路并不足够,加上发展铁路的成本较高,影响层面较广,故未必适合优先落实。所以,今日笔者提出另一个道路交通基建建议,就是将现时连接机场及大围的8号干线进一步向北延伸,兴建“草山隧道”以连接大围至大埔。

为何笔者会有连接大埔至大围的走线建议?首先,现时8号干线止于大围,接入9号干线的大埔公路沙田段,而大埔公路沙田段本身已连接城门隧道公路,自然加重了大埔公路沙田段的负担,**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延伸8号干线。此外,假如是连接大埔至荃湾,虽然会相对较方便来往新果东北与荃湾、葵涌及屯门,但往返市区就没有这样方便了。在权衡两种需求之下,连接大围会是较合适的选择,车辆亦可在大围经城门隧道往返荃湾。至于北面连接大埔南部,纯粹只是直线最短距离,使建筑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

笔者倡议兴建的8号干线大围至大埔段,全长约7.1公里,包括长约5.3公里的双管道三线行车隧道,以及隧道南北各长约0.9公里的高架道路。由于隧道穿越草山地底,故命名为“草山隧道”,而“草山隧道”将取代长3.9公里的大老山隧道,成为香港最长的行车隧道。路段由青沙公路近美田路一带开始,沿美田路以高架道路向北走,直到在美松苑以北一带跨过城门隧道公路后进入隧道。隧道的另一边是大埔河上游近大埔山顶花园以西一带,该处将设隧道收费广场及巴士转乘站,之后沿大埔河以高架道路向北走,直到吐露港公路与达运道交界为止。大围那边将设三组引道,容许青沙公路(往返深水埗区方向)、美田路(往返大围方向)及城门隧道公路(往返荃湾区方向)进出“草山隧道”,但不会连接大埔公路沙田段。大埔那边将设两组引道,容许吐露港公路(往返北区方向)及达运道(往返大埔市中心方向)进出“草山隧道”,但不会连接另一方向的吐露港公路。

笔者相信,“草山隧道”将有效分流吐露港公路的车流,可吸引新界东北部往返青沙公路及城门隧道的车辆选用,车程将节省逾6公里之余,亦可避开大埔公路沙田段的交通挤塞。此外,由于“草山隧道”直驳青沙公路往返九龙,预期可以增加青沙公路的使用率,某程度上可减轻狮子山隧道的负担(虽然车辆仍可以选择经美田路出口沿红梅谷路往狮子山隧道)。

如有兴趣阅读本站更多文章,欢迎订阅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