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醉开车真没罪吗? 隔夜醉、冬令进补小心酒驾上路 交通部和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提出“酒精零容忍,拒绝酒后驾车”
台北讯---根据内政部警政署资料,去年(108年)7月酒驾新制上路后,108年7月份的取缔件数由8546件下降至108年11月份6615件,降幅达22.6%,而移送法办件数从108年7月份4849件,减少至108年11月份4142件,降幅14.6%。再加上交通部道安会致力推广“酒驾零容忍、酒前酒后不开车”的观念宣导下,近年来民众多数具备酒后不开车的观念,但隔夜醉及食用含酒精料理而造成酒驾,仍普遍存在着。因此,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特别提出“酒精零容忍”,协助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导委员会联合宣导“拒绝酒后驾车”及“小心隔夜醉”观念,并特别邀请网红the Pierre刘沛拍摄宣导影片,提醒民众开心品尝佳肴搭配酒品时,绝不驾车,并须达到一定的休息代谢体内酒精,避免造成宿醉驾车,危害用路人安全。
交通部道安会执行秘书谢铭鸿表示:“近五年,酒驾肇事件数已有逐年减少,再者去年(108年)酒驾新制上路后,由取缔件数及移送法办件数看来,的确达到一定程度的吓阻与宣导成效。但从酒驾肇事的时段中发现,上午6点至中午12点,占全日各肇事时段的比例,由11.8%逐渐上升至14.6%,显示不少民众轻忽了宿醉的危险性。对此,期望提醒民众正视‘隔夜醉’问题,修正错误观念,避免意外触法成为酒驾者。”
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理事长吴克勤公布今年宣导重点“酒精零容忍”,并进一步说明:“向应交通部道安会‘酒驾零容忍’政策,促进会提出‘酒精零容忍’,目的是加强民众对隔夜醉,以及冬令进补食用含酒精料理及席间饮用酒品所可能造成的酒驾认知错误,不因错误的主观认知而犯法、危害用路人安全,并以现今民众习于阅听的数位社群宣传,加深民众对于食用药膳料理及饮用酒品后正确的概念,拒绝任何可能造成酒驾的时刻,将触碰酒精后不驾车的观念深植民众心中,与交通部一同打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每年春节前后为各家公司展开尾牙、春酒聚餐的旺季,在开心聚会之时,日间酒驾比例却悄然上升,早上6时至12时酒驾取缔件数,已成为高酒驾时段,归结主要原因是大众忽略酒精是需要时间代谢的隔夜醉问题。肝胆胃肠科医师郭东恩以专业的角度强调“只要饮用酒精不论浓度高低多寡,5~10分钟就会进入体内,且不论量多量少,身体一定会吸收,每个人的解酒酶代谢速率不同,需要充足的休息才能将酒精代谢完全”,建议低浓度30%以下要休息12小时以上,高浓度30%以上休息24小时以上,并建议民众前一天如果有饮酒,隔天最好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休息,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让宿醉变成道路安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