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发现浮游生物“桡足类动物”有自我修复功能。(教大提供)

教大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浮游生物“桡足类动物”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应对海洋酸化。教大科学与环境学系顾问(环境科学)胡绍燊称,研究结果意味着其他物种或有同样机制,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变化,为相关科研提供全新方向。有关结果刊载于《自然气候变化》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随着全球碳排放增加,海洋酸化的速度亦不断加快,冲击生态系统,长远将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为探索海洋酸化对生物多样性及食物链的长远影响,教大联同韩国、内地以及美国共7名学者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探讨海洋酸化对浮游生物繁殖能力的影响,胡绍燊负责研究浮游生物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它们在现实环境中有何影响。

团队将浮游生物“桡足类动物”放置在3种不同酸碱值的海水中生长及繁殖,以模拟逐渐变酸的海洋。胡绍燊说,结果发现,海洋酸化的确会令第一代和第二代桡足类动物的繁殖数目减少,并令雌性比例下降,但情况持续至第三代便有所改善,反映桡足类动物有自我修复机制。

他解释,桡足类动物与生殖能力相关的基因区域发生“表观遗传变化”,相关机制令其能因应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救”。胡绍燊称,现有大多数研究聚焦海洋酸化和污染对生物的即时影响,而忽略长远的跨代效应,今次研究结果意味着其他物种亦可能透过同样机制,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为今后科研提供一个全新方向。

胡绍燊又呼吁绝不能掉以轻心,各国政府应继续致力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海水酸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亦会危害珊瑚、海胆、贝类等海洋生物,长远对海洋生态会造成无可挽救的破坏。”

▲ 教大科学与环境学系顾问(环境科学)胡绍燊。(教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