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们从来没变,上一期我所提出的“下一个企业”,虽然在感觉的沟通上隐隐有到位,但确实--仍没把我们的“定位”(positioning)讲清楚。

先请大家看个象限图,图中的横轴代表企业的“大小规模”(business scale),纵轴代表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程度”(innovation level)。

当企业位置愈往右上角走,代表它“大而新”;反之往左下角,则是愈“小而旧”。在台湾的财经杂志里,绝大部分的player都集中报导横轴的偏右区块企业,也就是大企业,而且恕我不客气地说:是更偏向右下角的第IV象限,也就是“大而老”的企业。

之所以会如此,有几个原因:大企业的人物读者耳熟能详,读者有亲近度;大企业的经营模式“稳当”,所以不会有报导失误的糗事发生;大企业动态的参考资料多,不必太费劲儿,也能写出不离谱的文章。

抱歉的是,《数位时代双周》关心的,绝非大家最哈的那一块,而是横跨第I和第II象限的上端那片广袤地带(图中红**块部分),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板块”(innovative territory)。

也就是说:在议题的取材上,我们更care那创新的企业,而比较不care老大企业;更确切地说:我们更focus往这块创新板块“位移”(move into)的企业(不管它原先是大或小、新或旧),而比较不focus哪些仅只想“成长变大”的企业。

企业以低毛利冲高营业额的成长,虽然促成自身的规模体型和市场占有率,却无济于国家竞争力;而虽然创业小公司随时可能灰飞湮灭,但它创新的种子,终必能在另一个角落生根发芽(也就是所谓“创新的扩散”)。

而如果一个国家里大、小企业同步创新(例如加州硅谷和现今的爱尔兰),那此地的生活水准和心灵富裕感,也就必能逼近北欧国家的“准理想国”境界。

上期封面故事的“设计师老板”,是一个微型企业的创新、创业趋势;这一期的“心的华硕”,则是大公司的内部创新转型故事,它们都属于创新板块。

也许过去《数位时代双周》投注最多心力在科技产业,让读者们有“科技杂志”的印象,但毋宁那是因为“科技”和“创新”的血缘如此交融,而非我们各个编辑是科技狂;更何况,“设计”和“品牌”正是这一波台湾企业经营的下一个趋势呢!

华硕副董事长童子贤车上的《圣经》和《郑愁予诗选集》,把我们的梦想诠释得最好不过--“数位时代”的真正涵义,是每一种企业都因使用了科技,而更能勇敢、无畏地创新;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在科技中发现新感性,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财经世界绝不枯燥无趣,它很美丽、很动人、很幽默,充满着最迷人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