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是“火烧心”,检查后竟已经是食道癌前病变!一名62岁男子,过去20多年来都有喉头异物感、口臭及口苦等疑似胃食道逆流的症状,平时习惯吃制酸剂舒缓,直到症状加剧,忍受不了胸闷、胸口灼热而就医,胃镜检查一照发现,不仅有严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食道更有长达10公分的食道腺癌的癌前病变。

收治病人的花莲慈济医院肠胃内科医师翁铭彣表示,胃镜检查发现,男子除了严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食道还有长达10公分的食道腺癌的癌前病变巴瑞特食道合并食道分化不良,而这种长度在亚洲人相当罕见。

胃食道逆流之所以不能轻忽,在于它有致癌四部曲,包括: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黏膜受损、食道反复受伤修复之发炎反应、进展至巴瑞特食道病变,最终产生食道腺癌。

翁铭彣表示,巴瑞特食道是一种长期胃酸逆流至食道的并发症,原本靠近胃贲门的食道黏膜细胞,正常状态下是平滑、扁平的鳞状上皮细胞,但经胃酸反复刺激下,黏膜细胞会换了一层“皮”,转变为柱状上皮细胞,容易进一步造成细胞分化不良,增加食道腺癌风险。

治疗这类癌前病变,翁铭彣说,若是分化良好的病灶,能以氢离子泵抑制剂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减缓持续胃酸逆流,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但像男子这样的巴瑞特食道已合并分化不良的变化,则可采取内视镜热射频烧灼术治疗,只要烧灼深度控制于0.1公分内,根除食道黏膜病变细胞外,也较不易出现食道穿孔或术后食道狭窄的并发症。

翁铭彣提醒,胃镜检查经验,约有5%胃食道逆流患者可发现巴瑞特食道病变,但长达10公分且合并分化不良,在台湾则相当罕见,所幸男子治疗得宜,至今追踪1年半无复发,胃食道逆流症状也在药物控制下获得改善。

不同于食道鳞状上皮癌,食道腺癌的患者通常不烟、不酒也不嚼槟榔,但多与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关。翁铭彣强调,除了药物及手术外,生活习惯的调整是胃食道逆流症治疗的第一步,包括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减重以及减少烟、酒、咖啡、苏打饮料等刺激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