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有药物过敏?” — 每次到医院求诊,都会听到医护人员向病人问及这个问题。可是,大多数病人都不清楚“药物过敏”是怎么回事,大多随便回答“没有”就算。然而,这个问题却是性命攸关的。
“药物过敏”是指身体对某类药物产生免疫反应,可以分为“即发性”及“迟发性”两种。“即发性”过敏较为常见,可在服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患者会出现如皮肤红疹、痕痒、呼吸困难及面颈浮肿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以致命。常见致敏药物包括抗生素及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等。“迟发性”过敏反应则比较罕见,通常于接触药物后数天内出现,症状主要为皮肤炎。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过敏”并不能与“副作用”相提并论。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而且只会在某些体质的人身上出现,因此不易预期。副作用则通常与药物剂量成正比,剂量越高,副作用越重,所以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可先向医务人员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及建议的解决方法。
当用药后怀疑出现敏感反应,病人应先停药,记下药物的名称、服用剂量及时间,再视乎严重程度处理。如果只有局部红疹及痕痒,而且没有恶化,可到普通科门诊求医。如果情况严重,则应尽快到急症室求诊。曾出现药物敏感的病人应避免自行购药服用,宜随身携带药物敏感纪录卡,以便医护人员跟进。
<刊载于《东方日报》,201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