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城市始终和强风共舞。因此自古以来便有“竹风兰雨”的俗谚。

每个人对新竹都有自己的诠释。对政府而言,新竹是科技的重镇,竹科的繁荣深深影响着台湾的经济;对初来乍到的学子而言,新竹市是个冬冷夏热、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对我身边许多人而言,新竹是“美食沙漠”,食物的价格和品质始终不成正比。

然而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本持初衷的故事。

谈及这个故事前,我想先探讨新竹的美食集散地--“新竹城隍庙”。新竹城隍庙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庙。城隍因专司阴间和阳间赏善罚恶,因此整体建筑仿照古代衙门。

自古以来,庙宇都是地方的生活重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而信仰让人民心灵有所寄托。固定的人潮自然会吸引商人,因而渐渐的形成市集。到了现代,成了观光客口中的美食聚集地。然而我故事的主角,并非那些观光客经常光顾的名店,反倒是一间远离尘嚣的小店。

离城隍庙大约500米的城北街上,有间架了“北门炸粿”招牌的民房。这里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笑容可掬的服务生,更遑论是冷气或是沙发椅。唯一有的,是老板不停来回于油锅旁的双手,以及贯彻初衷的心。

北门炸粿已有百年历史,现在的翁老板是第四代的传人。老板想要让客人用便宜的价格吃得最好,即便在原物料不断上涨的现代,老板也仅仅调涨过2元。而且每一样产品坚持不偷工减料,而且没有从市场买回的半成品,全是当天现做现卖。

搭配店内的酱料,大口咬下,蚵仔和配菜立刻涌入我嘴中,是新鲜的馅料才有的鲜甜滋味。芋头片、地瓜片和蒜头也都未因油炸而改变原味,原本的香气反倒萦绕在口中。十二元在这个社会可以买什么呢?在这里,我不仅买到了一份美味的食物,更同时得到最真挚的人情味。

看着老板坚定的眼神以及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所有认真努力台湾人的缩影。我相信大多数的台湾人是善良的,也相信唯有所有人能互相信任,社会资本的成长才能让一个国家走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