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功效意识的行动效果(1998-2003)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功效意识于政治行动上之效果,并将焦点集中于选举参与和投票抉择上。透过政党轮替前后的观察,笔者发现,代表自我政治能力评估的内在功效是民众从事竞选活动参与相当重要的心理基础。至于投票抉择方面,也发现了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民众投票抉择的变项后,在2001年的立委选举中,感受政府回应程度较高的选民,将较倾向支持执政党。在结论中,除了就研究发现给予内在功效与外在功效于理论上的意涵外,并以经验研究的途径,对于跨时比较研究提出个人见解。

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功效意识于政治行动上之效果,并将焦点集中于选举参与和投票抉择上。透过政党轮替前后的观察,笔者发现,代表自我政治能力评估的内在功效是民众从事竞选活动参与相当重要的心理基础。至于投票抉择方面,也发现了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民众投票抉择的变项后,在2001年的立委选举中,感受政府回应程度较高的选民,将较倾向支持执政党。在结论中,除了就研究发现给予内在功效与外在功效于理论上的意涵外,并以经验研究的途径,对于跨时比较研究提出个人见解。"

N2 -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功效意识于政治行动上之效果,并将焦点集中于选举参与和投票抉择上。透过政党轮替前后的观察,笔者发现,代表自我政治能力评估的内在功效是民众从事竞选活动参与相当重要的心理基础。至于投票抉择方面,也发现了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民众投票抉择的变项后,在2001年的立委选举中,感受政府回应程度较高的选民,将较倾向支持执政党。在结论中,除了就研究发现给予内在功效与外在功效于理论上的意涵外,并以经验研究的途径,对于跨时比较研究提出个人见解。

AB -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功效意识于政治行动上之效果,并将焦点集中于选举参与和投票抉择上。透过政党轮替前后的观察,笔者发现,代表自我政治能力评估的内在功效是民众从事竞选活动参与相当重要的心理基础。至于投票抉择方面,也发现了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民众投票抉择的变项后,在2001年的立委选举中,感受政府回应程度较高的选民,将较倾向支持执政党。在结论中,除了就研究发现给予内在功效与外在功效于理论上的意涵外,并以经验研究的途径,对于跨时比较研究提出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