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远红外线进行“小脑萎缩症”的动物实验 未来将应用在病患治疗上】
小脑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化性遗传疾病,小脑萎缩症最主要的特征是小脑神经细胞的死亡,导致小脑萎缩,引起渐进式的运动协调能力丧失,其临床症状是步态不稳、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最终丧失行动能力,有些类型的小脑萎缩症,甚至会导致失智或视力问题。全世界的医疗研究单位,目前对于小脑萎缩症,还找不到治疗方法,医师只能开立缓和疼痛和病况的药物,不过,延缓病情恶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病患持续地运动复健。
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的研究医疗团队,运用远红外线治疗仪进行“小脑萎缩症”的基因克隆鼠实验,每天4次、每次30分钟,半年后进行小鼠运动能力测试,发现经远红外线治疗的小脑萎缩症小鼠,与未治疗的小脑萎缩症小鼠相比,可改善50%的行为表现,而经远红外线治疗的小脑萎缩症小鼠在第12个月的平衡杆实验中,仍表现的比未治疗的小脑萎缩症小鼠好,对延缓病情有显著功效。研究也发现,经远红外线照射的小脑萎缩症小鼠,能防止小脑中的神经细胞死亡,这些结果对于小脑萎缩症病征的改善有很大助益,最近已在国际科学期刊发表,目前已经通过动物实验,未来将实际应用在病患治疗上。
因台湾广告法规范,网站内容专以台湾民众以外华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