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教育部今日(1日)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自9月1日起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目的是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引起网民热烈讨论。

内地教育部今日6月1日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下简称《规定》),并将于9月1日起实施,当中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度高、对学生合法权益损害重大的问题构建了专项保护制度,其中包括明确禁止教职工与学生谈恋爱等行为。

不过,引发最多人关注及讨论是《规定》第十条,列明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等学业信息,学校应当便利学生本人和家长知晓,但不得公开。据《新华社》指,此举目的是为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引起网民热烈讨论。

今年4月,《规定》曾公开征求意见,当时意见稿中“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也引发热烈讨论,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日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有人将其理解为“不排名”,实际上这样是有误的。

王大泉解释,学校不公布名次,不等于不排名、不给成绩,而是说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孩子和家长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成绩及名次,但学校不能随便让其他人知道。

虽然官方对有关做法作出解释,但内地网民对此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公开成绩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正面作用,在知道的定位后,才有进步的空间,“有个词叫知耻而后勇,孩子知道落后会更加努力”、“小孩子心理有这么弱吗?”。

不过,也有人认为不公开成绩,是保护未成年人自信心的手段,“你想被好学生歧视吗?以成绩判定一个孩子,是不是太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