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微信公众服务的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万,但只有不到1%能够盈利。新媒体的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长期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未来会走向何方?4月17日,以“传播新定义”为主题的研究会议在北京召开,汇聚了新媒体的投资者、平台和从业者,共同探讨新媒体的交易价值和未来趋势。

本次活动由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金科技”)赞助,艾文(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文传媒”)协办,上海观察名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名单”)和北京青博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博达数据”)协办。

新媒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数据来看,自今年以来,以微信公众演讲为主的新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的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变化,整体点击量和阅读量都有所降低,但它们更多地集中在高质量和原创的超级IP账户上。专注于数据挖掘和阐释的清博数据首席执行官郎庆平指出,从3月到8月,他们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全面数据分析,显示出增长趋势。8月份之后,每日活动总量开始下降,8月份达到最大值163亿次,而9月份下降了近10亿次。

从笼盖的局限性来看,当局、企业和各行各业现在都熟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品牌的传播,还有对企业品牌的影响。例如,万达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媒体矩阵联盟,在微博上有200多万粉丝,在微信上有近2000万粉丝。这显然已经有了媒体集团的规模。也许通过这个联盟,广告、电子商务和其他业务都可以进行。这是一场自我媒体的激烈竞争。

新媒体的流量正在增加,但可以实现的流量并不太多。从流量的角度来看,在回顾了个人电脑、网络2.0、应用程序、草根明星和当前的社交媒体之后,基金会可能会决定一些学科。有三种有价值的流量:一是信息同步,二是自我媒体,三是泛长尾。

北京李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亦舒指出,在中国,高质量的交通必须稀缺,但长尾交通必须过剩。此外,能够实现的长尾流数量有限。未来,进口端将变得越来越窄,导致用户减少。如果流动性相对较弱,不是通过主管媒体,而是纯粹依靠点击率、点击费来赚钱,想象力还是很有限的。

新媒体如何利用该平台发展壮大?

专注于打造新媒体类广告业务平台的微博易副总裁认为,平台的关键在于用户的行为,如何帮助用户获得成功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工具能持续做好,所有所谓竞争对手的平台都会帮助你持续输入和输出流量。如果你做不到,你将帮助他们工作。他认为,这样一个微金技术平台恰恰是一大批高端金融专业人士的成功融合,以持续的高质量内容和服务让用户吸收和沉淀,从而分割出巨大的交易价值。

“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如果我们的团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只要我们专注于这一方面,我们就能获得巨大的价值。”有多少自媒体人总是对他们关注内容或培育渠道这一事实感到困惑。共享投资伙伴崔心心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即使专注于内容也有很大的价值。如果大量用户通过内容积累起来,新媒体就能把自己转变成一个渠道和品牌。崔心心还指出,新媒体与用户沟通和积累用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