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对肖像画的分析可以发现,艺术家倾向将其中一只眼睛置于画布上的水平中心,这似乎是教科书里面从未提到、许多训练有素的画家却不约而同遵循的神秘构图法则。随着数位时代的到来,现在科学家的疑惑也有了新的提问对象——自拍照。在未经训练、一般人拍下的自拍照上,我们能否发现眼睛置中现象呢?
■长久以来,台湾的几种美感相关教育都把“美术课”教成“美术史”,把“音乐课”也教成“乐理”以及“音乐史”。老师很擅长、很热衷教那些知识性的课程内容,而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化为考卷,用考试的方式,“客观地”给学生一个成绩。到今天,我认识的教科书出版社仍告诉我:音乐、美术等科目,还是要附“测验卷”给老师使用。
■如果问哪些能力是人类最可贵的,相信许多的人都会回答“创造能力”。透过声音和色彩,人类能创造出引发共鸣的音乐和绘画;透过文字,人类能创造出感动好几个世代的文学作品。就像是小说中科学怪人也能学习语言和感情等抽象表达,透过人工神经网络,现在机器人能够学习画画和音乐!
长久以来科学对认识论习以为常有以“理解”为的预设,对于未知的现象,人们总是习惯提出理论,以达成对该现象的理解。然而,在进入艺术领域后,陈老师更发现,许多事物在了解之外还有另外的目的:它们是生来被体验,而非生来被了解的。诸如生命、自然界、宇宙的奥秘,实则都是为了被体验而存在,我们总习于以理解的方式掌握现象,实则有更多的事物存在于体验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