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价值提问: 维护的系统是不是太多? 每个系统的目标有没有设定清晰以及思考清楚目标的价值?

最近在研究一些行动套路 并且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思路.

在做事上自己会研究很多的方案 跟着我的同事会发现 做事过于形式化一定要按照某一个套路 这个会让人觉得是形而上学. 当然自己也知道 这样不好会折腾大家. 所以现在更希望在自己的身上试验成功,在让其他同事跟进.

也就是遵循古人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几天看了二篇文章的标题 觉得很有意思对自己的感触也很深: “一直学习就不会进步” “一直做事就不会进步” 这个问题貌似一直在困扰着自己. 自己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想了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系统思维来反思这里遇到的问题? 有下面3个反思点:

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什么都想要提升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要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

人们倾向于逃避思考 一件事情的目标不是马上就能想出来的.就需要不断思考、深入思考、大量思考,不断搜索、分析、对比,研究,才能找做事情的目标。

三思而后行多提问做事之前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事对吗?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事绝对不能做?什么事一定要做到底? 想清楚了,然后把目标写下来。

系统从存量到目标值 产生质的变化是需要量的积累 并且在系统运行的初期效果是不明显类似复利效应: 刚开始收益低 随着时间越长收益越高. 而大部分人 还没有看到效果就放弃或者换一个方向. 自己的确立了很多没有成功的目标,目前看来,不是目标有问题,而是放弃的太早,比如写作这件事。 制定了很多次目标,最后还是没有执行下来。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设定清晰的目标和验证机制坚持几天感觉就完成了 比如看了一本书《梁宁产品思维30讲》 就以为能胜任产品经理 然后去学习其他的内容实际知道和能做到是有很大的鸿沟的.这里就涉及到我们清晰的制定目标和验证机制就是第一个问题 如果清晰目标就不要轻易的满足和自大.

系统思维中从存量到目标过程中 是有流量的这个流量影响着达到目标的快慢. 现在我们都是以结果为导向 很多时候缺乏过程管理 忽略了”流量” 就损失了很多”反馈”不能进行及时的修正.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说到一个3F原则 Focus Feedback fix 中间的Feedback(反馈)很关键. 可以一直做事情 不过还需要建立一个机制去了解的执行情况然后修正.

比如在阅读上 自己设定了两个指标: 每周2.5小时输出一个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的记录采用的微信读书app进行计时看看每周是不是能执行. 通过输出读书笔记来评判自己看过的书籍是不是理解了.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工作过程的应用. 应用效果这里偏主观 还不好衡量. 还没有想到好的方法.

前面想到的两个方式是可以想明白就可以执行并且每周进行review 获得反馈发现执行过程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不需要考虑太多,去执行就好。

酷口家知识管理理论有提到一个概念: 知行合一. 重点就是认知管理 和 行动管理. 这两个是互补的关系: 行动提升认知 认知优化行动.

自己是一个行动派不能思考出大的认知之前 就先做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