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审理八里双尸案的法官,准备程序当庭送被告《与绝望奋斗》一书,并希望看完后“有所体悟”,法官说,被告的“心思太复杂,想很久才讲出来的话,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又说“如果想尽快给被害家属公道,为何还上诉?”最后还说,“希望农历年前结案宣判”。
网络乡民常用“正义魔人”一词,形容硬把自己的高道德标准套到别人身上,只要别人达不到,就批评或攻击对方。正义感人人都有,麻烦的是每人不尽相同,否则哲学家John Rawls也不用苦思一生,写成《正义论》巨册。更麻烦的是,法官依法独立审判,倘若任由心中的道德感泛滥,不单会侵害当事人的诉讼权,更严重的是,侵蚀了国家的法治基础。
依法,死刑是我国刑罚,判处与否,是法官的职权。依法,要讨论是否符合“最严重犯行”,所以,要调查证据、要言词辩论,以判断犯行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要科刑调查、要量刑辩论,以决定最适当的刑度。最后无论得出哪一种结果,都是依法的独立判决。
如果正义道德感高超,又想当指点生命迷津的大师,就不适合在法庭里工作。法官要抑制人格中的道德观,否则容易执著于一己的“美好世界”,法律审判变成道德公审,程序正义的要求,就被丢到一边。
依法,准备程序是要安排以什么顺序、调查什么证据,法官不能只是很抢戏地“准备”了一本书。以朋友的身份,法官可以送任何书给任何人,但是,作为一个裁判者,法官特意挑选的书,隐含了法官的心证,“第一次”开庭,就有了“预断”,已经不太适任。依法,被告有上诉权利,何况死刑和无期徒刑是强制上诉,指责被告上诉,违法也莫名其妙。而密集审理固然是好,但距农历年不过两个多月,若无审理计划,程序刚刚开始,将来是否只是行礼如仪,有待观察。
“正义魔人”的反义词是“同理心的了解”,指“不赞同你的意见,但大概了解你的想法”。送书的法官,已预设戏剧张力极高的“青天老爷”剧本:“被告看书后大彻大悟、极力求死、法官见其悔悟之心、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反之,仍无悔悟求死,求其生不可得”。只是,真心悔悟之人,未必“演”得出这戏,而“演得出来”之人,未必真心悔悟。
我们不怀疑法官的正直,但质疑法官对人性幽微的了解深度。或许,让人绝望的,是法官“质朴”又“一点都不复杂”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