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统计局公布最新一期的人口统计,当中全年新生婴儿共5026名,按年减少519名;出生率为7.4,是17年以来的新低。出生率的下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成本,对本澳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会构成不利影响。
生儿育女不仅是夫妻间一个简单“生”与“不生”的选择,而是涉及长远照顾教养、职涯发展、生活质素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不少青年或年轻夫妇曾向本人表示,即使“想生”亦未必“敢生”。最近妇联发表有关生育意愿调查,结果发现作为主要适育黄金年龄的90后女性生育意愿较低,当中有八成受访妇女都认为工作繁忙、教养问题、育儿开支大,及居住空间不足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九成受访妇女认为家庭友善政策最有效提升生育意愿,上述实证与数据都反映了社会上对于生儿育女方面的忧虑。
虽然政府近年先后提升有薪产假、出生津贴等措施,但对于生育后的长期支援则未有一些更具体、系统及长远性的策略方针。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一、参考国家《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内容,推出长远性人口政策规划,制定包括完善照顾教养、家庭友善、经济鼓励及居住环境在内,完整的鼓励生育策略方针与一篮子的配套措施;二、为创设更好的鼓励生育氛围,建议继续以法律法规作主导,政府补贴为辅助的方式,将相关补贴转为恒常化,并借此扩展至未来实施的各项家庭友善措施上;三、为应对本澳晚婚晚育上升的趋势,建议持续完善现有妇女保健、妇女专科、辅助生殖技术等医疗服务,为更多怀孕及有意愿怀孕的妇女提供合适与贴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