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生,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电机工程博士。曾任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全球半导体集团总经理及总公司资深副总裁。1985年来台,1986年创办台积电。

  张忠谋与台积电故事的上半场,许多人都很熟悉。

  1986年,张忠谋应当时总统府资政李国鼎之邀,离开美国的高薪事业,来台成立台积电,开启全球首创的晶圆代工business model。二十多年来,几乎全世界的IC设计公司都成为它的客户,市占率逼近50%,最热卖的iPhone和iPad里,都藏着台积电的产品。

  国内外商学院纷纷研究起台积电的企业案例。有人推崇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有人说“虚拟晶圆厂”(Virtual Fab)的商业模式是关键,还有人认为e-Foundry的服务系统最重要。但张忠谋说,“这些都不是我认为的重点。”技术领先、生产制造能力领先、客户信任,才是公司屹立不摇的关键。

  当台积电声势正如日中天,2005年,张忠谋交棒执行长大位,仅担任董事长,写下完美的句点。

  下半场的开始,大家也都不陌生。2009年初金融风暴正烈,台积电亦发生劳资争议。“这是我做过最困难的决定,”6月,张忠谋宣布回任首席执行官,他认为,公司应该重拾成为世界级企业的雄心。

  原来已淡出舞台的张忠谋,几乎是以数倍于以往的速度与幅度,大步向前。他一反当时消极保守的产业气氛,大举提高资本支出、增加研发预算,甚至亲自飞国外拜访客户。隔年,台积电营收、获利都创下新高;今年,台湾所有IT产业都不敌三星的凌厉攻势,唯独台积电依然保持领先。

  为什么,台积电能成为台湾唯一、从创立第一天起,就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企业?

  张忠谋学习的秘诀:有目标、有计划、有纪律,奉行“终身学习”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一生出版了39本著作,其中四分之三是完成在60岁之后;张忠谋55岁才创立台积电,却开启了“晶圆代工”的全新商业模式。为什么,一般人到了准备退休的年龄,他们的职涯却能更上一层?

  在以96岁高龄辞世前,杜拉克已经持续奉行“三年式主题学习”超过60年,不间断地研究各种主题,所以他可以谈论社会、政治、美术、历史等各种知识。而在一夕数变的科技业,张忠谋又是透过何种学习方式,始终引领公司走在产业尖端?

  有目标:一定要跟上“产业的发展”

  张忠谋认为,无论身处哪一个行业,都应将“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属行业的发展”,列为终身学习的长期目标;否则10到15年内,极可能就会面临失业危机。

  产业变动的快速,在科技、工程领域尤其明显。张忠谋举例,在他研究所刚毕业时,根本没听过“晶体管”(transistor);但几年之后,它却成为一种普遍的技术,“如果无法与时俱进,可能就只有失业的份。”

  对张忠谋而言,学习不是“消遣”,而是件“严肃的事”,所以必须持续地花时间,好将知识内化。

  张忠谋每天至少花2到4小时阅读。如果是读客户的资讯,他一定会记笔记,每个月或每两周温习一次,久而久之就会记住重点,连客户都讶异,“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如果是阅读一般书籍,张忠谋也不会漫无目的地浏览。他会在一段时间内,大量、专注研读某个领域,所以还曾针对“康熙皇朝”“全球经济情势”等主题发表感想。

  除了阅读,张忠谋也喜欢从“人”的身上学习。他对历史、经济有兴趣,所以也去结识这方面的专业友人,甚至邀请他们参与公司经营。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曼(Paul Krugman)来台,张忠谋是唯一与他对谈的台湾经营者;产业经济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也曾任台积电独立董事。

  不过张忠谋强调,“与专业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础,不然谈话很难出现交集。”所谓的“基础”,除了专业知识,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