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历史悠久的盐糖重镇——白马镇
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盐糖重镇。在历史的长河中,白马镇曾四易其名:最早为黄市,继后为茂市、仁茂,1952年定名为白马镇。
白马镇建置久远,在历史上,其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除自秦汉及至宋明清兴盛的盐业外,镇域内清代甘蔗的种植及糖业、糖制品、酒精业等在内江工农业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华阳国志》载:“汉安县,有盐井、渔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汉安县,也就是现在的内江,当时被称为经济大县。黄石镇(今白马镇双河村)以盐井多而称誉全县。因盐而立的黄石盐资源渐枯后废,“盐课司” 和负责盐业交易及设官取税的部门也随之移驻于茂市镇(即今白马镇),但黄石井地名保留至今。
明代,白马镇所在区域就形成集镇。清康熙年间,福建人曾达一从福建引进新的甘蔗品种和制糖技术到内江,地点即为白马镇附近,白马镇也顺势成为内江近代甘蔗生产及糖业加工的重要之地。
钟荣谱,是内江有文字记载经营糖坊第一人。钟荣谱为广东兴宁人,乾隆甲戌十九(1754)来川,在内江茂市镇(今白马镇)定居,以甘蔗为原料开设糖坊。从曾达一到钟荣谱两位从沿海迁内的外乡人,先后均选择现在白马镇所在地为落脚繁衍之地,其发家生存的共同点亦相同,均以甘蔗及糖业为生存之本,围绕甘蔗做出了一篇大文章。这些糖业先驱获得成功后,糖业开始大面积在镇域乃至全县、全流域推广,发展,成为影响一方经济的人物,内江因此获得“甜城”称誉。
值得一提的是,清同治年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国内地旅行,了解到四川的糖远销至甘肃、新疆后,在他的著述中感叹道“四川这个小小地方出产的糖,怎么能供应那么广大的地区,委实令人惊叹”。当时四川的糖产量,内江约占四分之三,李希霍芬惊叹的四川白糖,主要指内江,其中就包括了茂市镇及附近地区。1934年,内江糖坊有794家,茂市镇域及周边地区散布的糖坊有122家,居当时内江各乡镇首位。
台湾研究蔗糖的学者陈祥云教授在其论文《蔗糖经济与城市发展:以内江为中心的研究》(1860年—1949年)前言中也说:“整个沱江流域市场发达,糖市林立,如内江的茂市镇等,颇负盛名。”这一评价,高度肯定了白马镇繁荣的经济及文化。
李建友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