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冬天,晚上回家盖上温暖的被窝,突然想到家中那床盖了十几年的棉絮被子,说不上有多温暖,反而随着年头的增长越来越平扁,是现在难得一见的手工棉被。

棉絮加工店,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机械纺织品取代,弹棉花技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东关街却还有一家开了十多年老店的棉絮加工店,老板姓蔡,做这一行已经30多年了,店面略显陈旧,角落里摆放着几十床成品棉被,一台老式的弹棉花机,角落里堆放着棉花、棉线等原材料。

工作时,店铺里棉絮纷飞。每天从那路过,都能听到磨棉机咔哧咔哧的规律工作声。

冬季,正是弹棉花的旺季,店内人来人往,从早到晚都在忙碌。店内人手不多,只有老板、老板娘,再加上一个帮工,手脚麻利,配合默契的话,一天能做20多床棉絮被。

蔡师傅做棉絮加工,弹棉花有些年头了,在附近也算是小有名气了。30年前,蔡师傅从四川老家学习了这门手艺,来到了罗平闯荡。最开始还没有自己的店面,是专门走乡串巷的手艺人,赶集日到各个乡镇加工棉絮被。

在那个年代,手艺人还算吃香,加工一床棉絮被4块钱到6块钱。一床8斤重的棉被能卖到35块钱,对于普通的农人来说,已经算是很高的消费,大多数人家都是用家里的旧棉花来进行加工。手工撕棉, 弹棉、压棉、牵纱、揉棉,效率低下,带上帮手一天能做上两床都算手脚麻利了。

交通不便利的时代,谁家想要弹棉花还得提前和蔡师傅说,工具比较多,带棉花的话,还得和顾客提前沟通,蔡师傅下一次坐班车过去要接应一下,会少收一些工钱。

那年代手艺人受欢迎,拜师学艺是要准备学费的,学徒交300块钱,蔡师傅带到出师,还不一定收徒,还得看学徒的天赋和能力再决定要不要收徒。

那些年,蔡师傅带着徒弟走遍罗平大大小小的乡镇,早已把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多年的积累,蔡师傅在罗平开了一个店面定了下来,但偶尔仍会拉着棉絮被下乡,进行售卖和加工。

师傅很健谈,一边 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还不断和小编拉扯着弹棉花这门学问。 说起这段经历,师傅不时的感叹那个年代手艺人的艰苦。

时代进步,机器替代手工,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纯棉、纤维棉、 半棉、太空棉,蚕丝,各种料子师傅都见识过。冬日旧棉翻新,家里搬家,娶媳妇、嫁闺女,都会来店里购买或者加工一下。

棉被翻新的话,8斤以下40块钱一床,8斤以上的话50块钱一床。自己到店购买的话,一床一级新疆棉最贵也就300块钱一床,性价比还算可以。

师傅一般都会推荐纯棉被,比纤维棉、太空棉吸水性、柔软性方面都更胜一筹,但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其它料子的被子也大有人买。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小编一样,觉得这种纯棉的压在身上好重,好板。据师傅所说,一般觉得重是因为被子真的重

其实十斤重的纯棉被和十斤重的蚕丝被是一样重的。2月份到8月份盖两公斤重的被子足够了,到了冬天的话盖4公斤的也可以了,被子做得大,盖起来越轻,越小斤头越足,盖起来自然觉得重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纯棉被放在潮的地方,水分容易进入棉花内,自然也就更重了,挑一个晴好的天气拍打晒一下就蓬松了。

师傅店内现 代化机子已经更新换代好几次了,之前还有碎棉机,以前棉花价格还很高的时候,家里的旧棉衣、棉裤,收集起来,碎棉机打碎之后,也能弹一床棉被,加工费用比一般的贵,也有人家弹了之后用来当床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碎棉机也退至幕后了,毕竟加工费已经够购买一床棉被了。

师傅仍在 娓娓而谈,角落里的工具尽管沾满了棉絮充满岁月痕迹,仍在闪闪发亮,昭示着主人对这门老手艺的坚持和热爱。

机器在日复一日的运转,一床床的棉被整齐列在架子上,日子照旧。却在日渐降温的冬日里,想起那在梦中照样给人以许多温馨与知足......

本期编辑:李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