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花种植生产过程中,棉花枯萎病一旦发生很难根治,是一种妨碍棉花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因此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该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病菌侵染所致,该病害在全世界各大棉花种植产区均有发生,最早在1892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发现棉花枯萎病,随后逐渐向美国各地蔓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1934年,首次在我国江苏南通发生棉花枯萎病,随后在我国开始蔓延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棉花枯萎病在我国只发生在陕西、山西、江苏等省份局部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害蔓延扩展危害日趋严重,我国棉花种植产区均有该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该病在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山西,河南等省份发生了严重的危害,给当地的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到枯萎病的侵害,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左右即可出现病株;由于受棉花生育期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棉株受害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分述如下:
1、幼苗期;幼苗子叶后既可发病,现蕾期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易造成大片幼苗死亡;苗期枯萎病症状复杂多样,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1)、黄花网纹型;幼苗受害,幼苗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果肉仍保持绿色,而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网纹状,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
(2)、黄花型;幼苗受害,幼苗子叶或真叶变黄,叶缘局部呈枯死斑;
(3)、紫花型;幼苗受害,幼苗子叶或真叶上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病斑,叶脉也多呈紫红色,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逐渐萎蔫枯死;
(4)、青枯型;幼苗受害,幼苗叶片呈失水状、叶稍深绿、叶片萎蔫下垂,病情加重植株青枯、猝倒死亡;
(5)、皱缩型;幼苗长出3至5片真叶时,生长点的嫩叶萎缩、畸形,叶肉呈泡状凸起,症状与棉蚜危害很相似,但叶片背面没有棉蚜,植株节间缩短、叶色变深,一般不会死亡,往往与黄色网纹型混合出现。
以上病症出现,随环境改变而不同;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特别是温室接种的情况下,多发生黄色网纹枯萎病;气温较低时,多数病株表现为紫红型或黄化型形,气候急剧变化则多发生青枯型枯萎病。
2、成株期;
棉花现蕾前后是枯萎病的发病高峰期,棉株受害后,植株矮小,茎、节间、果实、叶柄均显著缩短弯曲,叶片呈深绿色、皱缩不平、叶片发厚、叶缘下垂,有时植株中下部个别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网纹状,还有植株症状表现于植株的一边,一边出现病症,另一边仍保持健康状态,因此,也被称为“半边枯”;有时病株会表现为突然失水、全株凋零、铃蕾脱落、整株枯死或明珠顶部枯死;这种症状多发生在暴雨之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迅速下降,而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
二、发生规律;
1、发病过程;
棉花枯萎病是危害植株维束管的一种病害;病菌潜伏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中存活;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孢子萌发菌丝体,菌丝通过棉花根毛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中生长,并向木质部的导管扩展蔓延,在导管内迅速繁育,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向上蔓延,扩散到棉株各个部位。
枯萎病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强,一般可存活8至10年,当遭遇干旱、高温等不利与病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时,还能产生厚垣孢子等休眠体以抵抗恶劣环境;枯萎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往往“头年一点头,二年一条线,三年一大片”,从零星发病,很快病情会发到整个棉田。
2、传播途径;
(1)、种子传播;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种子当年就能造成棉田发病,病菌主要依附在种子表面的短绒上,但经过硫酸脱绒后,仍有0.23%的棉株发病,间接证明棉籽内部带有少量的病菌;另外,采用冷榨方式榨油,不能完全杀死棉籽内、外的病菌,施用榨油后留下的棉籽饼肥,也易造成病菌远距离传播;
(2)、病残体传播;枯萎病的病菌能存活于受棉病株的各个部位,带有病菌的病残体埋入土壤中,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会成为传染病害的重要途径;
(3)、土壤传播;枯萎病病菌可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恶劣环境下产生的厚垣孢子适应力很强,故能长期存活,使大量的病菌分布在耕作层内,一旦在明天存活很难根除;
(4)、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枯萎病可借助水流扩散蔓延,雨水或灌溉浇水时能将土壤或病菌残体内的病菌向四周传播,在受害的棉田从事作业的牲畜、农机器具、以及人或动物均能传带病菌。
3、发病规律;
在棉花生育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5月盛中旬地温上升至20℃左右时,田间就开始零星出现病株;6月中下旬地温上升至25至30℃,空气湿度达到70%左右时,最易引发该病盛行,造成大量死苗,这是第1个发病高峰期;7月中下旬入伏以后,土壤温度上升至30℃以上时,病滴生长受到抑制;而到了8月中下旬地位开始下降,又适宜病毒生长发育,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期;该病在土温低、湿度大的情况下,棉花枯萎病病菌菌丝体生长快,反土温高、较干燥的条件下,菌丝体生长慢;
雨水多的季节和土壤过于湿润也是影响枯萎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多雨季节、低洼积水棉田发病重,雨水过多还可降低土壤温度,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土壤温度急剧下降,诱发萎蔫病、枯萎病大量发生;受害的棉田严查种植棉花,种植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积累越多,病害发生情况就越严重;灌溉方式和土壤养分不足也易引发病害发生;
种植的棉花品种不同,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也有很大的差异;陆地棉各种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较强,如中棉所12号、86—1等品种;现在种植的棉花品种抗病性强,可有效防治枯萎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田;由于该病传播速度相当快,为了防止病菌传入无病田,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种子传入,建立供种基地和留种田,就地繁育无病良种;
2、及时消除病点;加强棉田管理,发现零星病株及拔除,集中销毁;病田的棉籽要进行高温处理,不能留做种用;棉花收获后,要及时清洁棉田,江明珠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受害的棉田长期改做禾谷类作物,力求做到当年发现当年消灭;有条件可以进行土壤灌药消毒,防止枯萎病发生,常用的药剂有以下几种:
(1)、溴甲烷;将受害的棉田土壤翻松、整平并覆盖地膜,每亩用20kg溴甲烷熏蒸15天,然后揭开地膜晾晒7天,和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枯萎病和其他有害生物;
(2)、氯化苦;受害的棉田每平方米开孔25个,间距20cm,孔深15cm左右,每孔灌药5ml,需要后用土盖覆盖,10天以后翻土整地,使残留的药气挥发,使用该方法灭菌比较彻底,但该药含有剧毒,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成本也比较高;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耐病性强的种子;防止枯萎病发生,应采取种植抗病、耐病、高产的优良品种,这是防止枯萎病发生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枯萎病差的高产品种,在发生枯萎病的棉田难以显示其优越性,还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造成棉花减产甚至绝产,推荐选用中植棉2号、6号、中棉所63、58等品种;
(2)、实行轮作换茬种植;受害的棉田实行轮茬种植,可改种水稻、玉米、谷子、禾谷类等禾谷类作物;此外,油菜压青对棉花枯萎病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适时播种;棉花过早播种,棉苗出土迟缓,易遭受各种病菌侵染,引起烂种烂芽,出苗后又一遭受寒流侵袭,降低棉株抗病能力,严易导致苗期枯萎病大发生,因此适时播种也是防治枯萎病,确保出苗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4)、加强田间管理;受害有病株残体能使病菌传播蔓延,因此,要及时清洁棉田,减少土壤的菌源,可有效地减轻裤也病的发生概率。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