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小题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4】“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16-17七年级下·吉林·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作者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框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袋,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看布,一手揍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梢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小题1】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小题2】从修辞角度品析文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小题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定要付钱给老王,因为“钱”是作者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B.“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了作者与老王见面时气氛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
C.作者详写了老王去世前一天硬撑着带着香油和鸡蛋来“我”家致谢是因为这一片段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D.“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具有善良的品格。

在变动不居中宁静自守

陈禹诺

①哲人有言:“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世界,就像不间断的时间总在更新无穷无尽的岁月的持续一样。”的确,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世界不停地改换着模样。

②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正是在“变”中,“日日新”的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前行的挑战,“又日新”的生活驱使人们不断追求自我提升。但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技术让生活失去了固化模式,排山倒海的讯息搅动了原本流速平缓的传播运河。不少人步履匆匆、竞相追赶,却又终日惶惶、焦灼不安,唯恐被一日千里的世界淘汰。

③日夜兼程的奔忙让人容易疲惫,于是许多人亦步亦趋沉醉于时尚潮流,在仓促陌生的变化中随波逐流、迷失怅惋。也许,我们很难左右生活脉搏跳动的节拍,但不禁要问:如果随意丢弃内心中不变的宁静,无视脑海里长青的信仰,我们还能否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呢?

④答案似乎并不难寻找。其中一个定格在魏德友老夫妇身上。在中哈边境的“无人区”,茫茫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夫妇二人坚持义务巡防52年,累计20万公里。逝者如斯,光阴在昼夜交替中流转;草木荣枯,万物在四季轮回中演变。那变化了的,正如老人脸上日增日深的岁月烙印;那不变的,就像他们向草原深处抬望时温热坚毅的目光。

⑤其中一个定格在“中国核潜艇之父”,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年逾九旬的老院士黄旭华身上。隐姓埋名30年,从骨肉至亲的视线里彻底消失,承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锥心之痛,只因核潜艇事业与国运肾紧相连,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便将最好的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出来。如果说坚持是一种决心,那么,30年的矢志不移,便熔铸成坚不可榷的信仰。

⑥不变,可以有很多种诠释。曹雪芹“批阅十栽,增删五次”,以惊人定力创作出巨著《红楼梦》,这是不变;韩惠民与妻子照顾初恋女友34年从未间断,用一生践行爱的承诺,这是不变;故宫文物修复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手日复一日摩挲时光,靠工匠精神定格历史,这是不变;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分离试验中历经380多次失败始终永不言弃,这也是不变……无论何种形式,“不变”之中闪耀的德行修养都同样熠熠生辉。正是这一道道光,如同精神的火炬、道德的灯塔,为前路驱尽黑暗,为后人照亮征程。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辨证地看待变与不变,用坚持、恪守、笃定去点燃灵魂的火炬,为信仰、信念、信条标注出不朽的刻度,我们自能在不变的坚守中不惶惑、不疑惧,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小题1】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思路,对文章段落划分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小题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变”与“不变”的理解。
【小题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答案似乎并不难寻找。其中一个定格在魏德友老夫妇身上。(                           )
(2)故宫文物修复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用手日复一日摩挲时光,靠工匠精神定格历史,这是不变。(                                     )
【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受到的启示。

老杜是个好老师

单位门口有个车摊,修理自行车,配钥匙,修鞋……一个老人,活儿不少。老人六十来岁,头发灰白,整天穿件某品牌味精的广告大补,灰蓝。喜欢听戏,地方戏,用一个唱戏机,豫剧、坠子、大调曲……翻来覆去地放。就有一些人来,带着小马扎,一旁坐着,看他修车,说这说那。如此,也不耽误干活。

老人爱说。天气。菜价。形势,国内的,国外的。还有一些贪官这样那样的事,看似捕风捉影,张冠李戴,也总有个根儿……别人指出来,他就一笑,“我也是听来的。没文化,嘿嘿。不过,那些贪官们,逮起来,不亏!”

他喜欢说“好”,一个字,承诺,评价,感叹……意思都在其中。城管让他挪摊位,他总是说“好”,今儿说,明儿说,再来,还在。不过,他不惹人烦,收摊时,一切打理得干净,规矩。慢慢地,他的摊位就固定下来了,仿佛每天不见到他,就缺点什么。下雨天,他也出摊,坐在一个大广告伞下,听戏,看人来人往。面前摆放着工具,再三个气筒,免费打气。打气已经涨到一元了,他不,免费。

他还卖鞋垫,拖鞋。夏天凉拖、冬天棉拖。看准货品,自取;钱就丢在一个深腰的铁皮筒里,自找零。价码写在一个纸板上,凉拖10元,棉拖20元,很明白。有天,有个穿着睡衣、睡裤的女人,抱着狗,在棉拖前站下,问能便宜10块钱不?

他不抬头,答了一句:“也能。左脚穿还是右脚穿?”

人们“哗”地笑了。女人咕哝了句,走了。他就扬起了头:“唉,我们拖鞋配在这号人身上,有些亏。”

他用起了微信,说时髦一下,跟跟时代。和他要熟的门卫就把他拉进了单位同事群。他一笑:“我也算同事?”“算。”门卫说,“你眼毒,抓了好几个偷车贼。”进群了,他就不时看看,笑笑。他抢经包,有时间抢,总能抢着。春节的红包大,他低头,按手指头,抢来抢去,好几百!门卫说,你抢也得发呀。他一笑。后来,每到周六中午,他就买几份炒饭,送给几个乞丐,很坚持,很自然。

有个周末,我到 他摊前打气。他放下手中的饭碗,问我一个问题:“为啥星期一到星期五这么快?星期五到星期一这么慢?”

我一愣,他的感觉好像与常人的不同。

我说:“你错了吧?星期一到星期五慢,星期五到星期一才快。”他说:“星期一到星期五这几天生意好,活多,觉得快;星期五到星期一,人们出去跑,生意少,闲得慌。人闲生是非,不好,手头得有活儿,不心慌……”

这个老头,不老!

老头修鞋有个绝活。鞋子多坏在后跟、后帮。他一摸,一垫,一绱。然后,一把小木槌,高抬,轻落,笃笃笃,如同鸡啄米,点点砸下,槌槌相依……再看,鞋子就板板正正,亮亮堂堂。他说,你看,鞋也得有骨,立起来了。他知道我好写东西,要是我写他的话,能把他也写得“立”起来。

大家都喊他老杜。

我喊他杜老师。

感谢生活,总能叫我遇上老师。

好老师。

【小题1】老杜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我”为什么认为老杜是个好老师?
【小题3】说说你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4】选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加以赏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