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性地棉花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地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地块,气候干热、风沙大、盐碱中,土壤沙性大,土壤熟化程度差,肥力低,给棉花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土壤沙性大,肥力低下。土壤肥力是土壤持续供应和协调棉花水、肥、气、热的能力,沙性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致使棉花前期发育缓慢,中期易旺长,后期易早衰,这都影响了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其次,沙性土壤盐碱度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棉田缺苗。

那么针对沙性土壤上种植棉花有哪些对策呢?

1. 改良土壤。加强冬春灌洗盐治碱工作,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棉花出苗;广积多施厩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中和土壤碱度;秸秆还田,调控沙性土壤中酶的活性;加大投肥量,注重肥料的比例,施入土壤供应不足或缺乏的养分。

2. 适时播种。据调查,沙性地棉花高产田播期大多在 4 月 12-22日,该阶段播种的获高产的条田占 90%以上,而在 4 月 12 日之前或 22 日之后的播种期内高产田只占 4.5%,因此沙性地棉田不宜播种过早。

3. 合理灌水。沙性地棉田生育期棉花易受旱,由于滴灌棉田滴水时间和滴水量易于把握,适时适量灌水是棉花高产的首要措施,做到因地、因时、看天、看苗滴水,达到棉花既不受旱又不旺长的目的。对生长发育正常、田间不旱的棉田,尽量推迟滴头水;对沙性特重、长势偏弱、“拉不起架”的棉田,应提前滴头水,以促其尽快生长,搭起丰产架子,使沙性地棉田达到均匀增产。

4. 综合调控。沙性地棉田花铃期生长势强,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通过水调、肥调、膜调、人工整枝为主,化学调控技术为辅的综合调控技术,提高棉花单株成铃率,实现棉花高产。

5. 适时打顶。充分发挥顶端优势,控制棉株营养生长,促进营养物质向生殖器官转移,使顶部倒 3 节果枝多坐棉桃。一般打顶时间在 6 月 28 日至 7 月 3 日,打顶后株高 75cm 左右。

6. 病虫害防治。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结合,以农业、生态防治为主。坚持预测预报,搞好田间调查、监测,掌握防治的主动权,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使沙性地棉花创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