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夜谈 | 棉花的故事

韩娟博士供职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与棉花结缘。5月28日光临“博物夜谈”的她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棉花的故事》。

从黄道婆到棉花的栽培历史

提起棉花我们都不觉得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朋友却不多。

棉花与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就是黄道婆。黄道婆是元代杰出的纺织革新家,她发明了一些纺织工具,使棉花得到广泛使用。

现在我们熟悉的棉花其实是泊来种,它们原产自非洲和印度。棉花大概是在公元前2世纪就在中国种植了,但现在还有观点认为比这个时间还要更早。

开始的时候棉花主要在南部岭南和西北边疆地区种植,往中原传播的速度非常缓慢,原因是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很擅长处理丝、麻、葛等长纤维了,而棉花这种短纤维的材料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处理起来相当麻烦,要去籽还要弹,同样的时间可以织三匹丝绸、五匹麻布,但只能弹两袋棉花。

到了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和纺织都有了技术性的突破后才开始在江南渐渐多了起来,在元明两代迅速推广,成为老百姓最基本的衣物布料。

棉花居然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棉花产业是美国初期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美国也一度被称为“棉花帝国”。棉花对美国来说,不仅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政治属性,是当时南北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美国南方土地肥沃,奴隶的劳动力成本低,所以棉花产量高,品种成色也很好。而北方也要发展自己的棉花产业,所以希望通过废除奴隶制提高南方的棉花生产成本。所以小小棉花,居然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转基因棉花大战棉铃虫

说起棉花大家一定会想到棉铃虫,它们是破坏棉花的主要“凶手”。一旦棉铃初期被棉铃虫咬坏就不生长了,所以治理棉铃虫对棉花的生产很重要。

这时转基因棉花就要隆重登场了!科学家发现一种苏云金杆菌会释放BT蛋白,这种大分子蛋白在棉花体内是无毒无害的。但吃到棉铃虫体内后特殊的碱性消化环境,就会把它自动变成小分子的有毒蛋白。这样吃下分解成小分子毒蛋白的棉铃虫就会“肝肠寸断”,葬送了自己的小命……

科学家就是根据这样的发现,用基因工程把毒蛋白序列植入转基因棉中,棉花自身就能表达出这种毒蛋白。虫子吃到毒蛋白就慢慢死掉了,这样有抗虫性的转基因棉花就不再害怕棉铃虫了。

彩棉与新疆棉

观众朋友们对彩棉也很感兴趣,韩博士介绍到:“彩棉起初是长得不太好的,有点发黄的个体。但由于黄色这一特征的稳定,被慢慢保留下来。”

彩棉的品种有很多,例如黄色、灰色和绿色。这些彩棉并不是完全由人工干预培育的品种,而是在自然界中长期选育出来的种类。所以彩棉是不会褪色的,会一直保留着特殊的色彩。

聊到****,大家更是非常关注!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也是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新疆是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种植产出的棉花占全国产量的87%,而且新疆的长绒棉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棉花,品质非常好。

去新疆采棉不仅不需要****,当年还是很多人发家致富的方式。现在我国早已使用大规模的农业化机械对棉花进行采收,而且国家还有很高的经济补贴给到农民,新疆棉生产已经成为当地重要产业之一!

博物多姿多彩,智慧有你有我,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博物夜谈”~


公众号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微信号:bjast-wx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