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到老没病,宝宝春天怎么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到老没病”,早春天气刚刚回暖,不要给把宝宝太快换春装,可以保持冬装保暖,春捂得适宜,能够让宝宝远离感冒着凉,健康成长。

0℃~5℃,羽绒外衣能驱寒

当春天的脚步缓缓而来时,气温有可能还在0℃~5℃徘徊,因此,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春天已经来了,但从气候学上看,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依旧算是冬季,此时大人尚且还会觉得周围气温很低,更何况宝宝的脂肪少、末梢循环差,更容易受冻了。

穿衣选择

羽绒是天然的保暖材料,保暖能力是一般人造材料的3倍。因此,请继续给宝宝穿着冬装,不要脱掉保暖性能很强的羽绒服。

值得注意的是,为防止宝宝过敏,建议购买羽绒不易外溢的高品质产品,以防引发过敏。

5℃~10℃,棉衣棉裤可保暖

当气温回升到5℃~10℃时,算是早春,身边尽管不再是寒气逼人,却也是春寒料峭。由于宝宝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抵抗力不高、御寒能力较弱,一旦受寒,身体很快会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婴幼儿哮喘等疾患。

穿衣选择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衣着可以以棉衣棉裤为主。过去棉服以棉花为主要填充物;现在大多为涤纶弹力绒絮片,也有些以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填充物的,在保证保暖性的同时也更轻薄了。

10℃~15℃,毛衣绒裤不能少

当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时,就算正式进入春季了。所以,当气温达到10℃~15℃时,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已款款走来。虽然已不再寒风瑟瑟,但宝宝还是要当心腹部、尤其是脐部受凉,否则很容易引发消化道功能紊乱。

穿衣选择

春季多风,如果不想着凉,要给宝宝穿毛衣和绒裤,这是因为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因此,“寒”多自下而生,春季宝宝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

15℃~20℃,秋衣秋裤保平安

当气温上升到15℃~20℃时,美丽而短暂的春天也即将结束了。每到这个时候,雨水略多,宝宝要小心一路上升的气温可能有偶尔回落的变化。妈妈则更要注意了,要按照气温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

穿衣选择

宝宝可以进一步脱去厚重的外衣,但贴身的内衣还是不可少的。最好选择全棉材质的秋衣秋裤,这样的内衣质地柔软、透气性能好,穿着在内可以有效帮宝宝抵御寒气。

当宝宝发育至1~3岁时,步态日益渐稳,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淘气”的势力范围随之加大,外出的频率也会增加,因此穿衣时应考虑到室内外的区别以及早晚的温差,及时增减衣物,别图省事。

重点呵护

这个阶段的宝宝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妈妈要根据宝宝的活动量和环境温度,及时调节衣物。例如早晚外出时,由于气温较低,可为宝宝穿着稍厚、挡风的衣服;若是中午外出,大多气温较高、风力较小,可以穿着更为轻薄一些的衣服。

鞋子·保暖“脚部”

由于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的经络最长,最容易受凉。所以,足部的保暖工作十分重要,足部温暖了,全身也会感到暖和。如果是在室内,可以在穿棉袜的同时再给宝宝加穿一双稍厚的地板袜或是防滑的家居鞋;若外出,可根据室外气候,选择棉鞋或球鞋。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议给小宝宝穿靴子,以免影响脚踝部的活动。

手套·保暖“手部”

春季外出妈妈可能会记得给宝宝戴口罩、围斗篷,却经常忽略准备一双手套。宝宝适合针织、毛绒或棉质的连指手套,因为分开的手指越少,越有助于对手指的保温。特别提醒妈妈要将手套翻转过来,清理里面存在的细线,以免缠绕宝宝手指,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坏死。

帽子·保暖“头部”

研究显示,头部是人体散热最多的器官,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散热量占总热量的60%。因此给宝宝戴上帽子是很好的保暖措施,除去某些衣服自带的连体帽外,最好为宝宝准备同时能保护耳朵和头部、无边无带的针织帽。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请关注”幼儿教育育儿知识大全”微信,我们同您与宝宝与一起成长.

如何关注: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 幼儿教育育儿知识大全ertong99(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