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棉花明代才普及,之前古人穿什么过冬?曾流行穿纸衣
很多人都听过一种说法,假如穿越回秦朝,我们能吃到什么美食呢?鱼香茄子、土豆烧牛肉、番茄炒蛋,再不济总能来张玉米饼吧。这些当然统统都没有。无论是茄子、土豆还是番茄,都是在张骞通西域、甚至一千多年以后才传到中国来的。

1
最悠久的选择:皮衣毛氅
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天然的兽皮具有极强的绝热保暖作用,原料的获取也不困难。人们捕猎各种动物,吃掉肉后,骨头用来制作工具,皮毛留下制成衣裳。考古学家曾在中国辽宁海城小孤山原始人遗址中发现了3枚骨针,在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也发现1枚骨针。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而这两座遗址最晚的年代都在距今1万8千年以上。

兽皮不仅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服饰原料,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商周时期已经可以根据不同兽皮的特点进行加工。当时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羊皮,大夫、贵族穿锦衣狐裘,其中以白狐裘最为珍贵。不同等级所穿裘皮各个不一。《诗经・秦风・终南》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其中狐、羊两大类最为重要。
有趣的是,皮裘原本是古代北方人常备的冬服,后来南方人也开始喜欢穿皮裘。清代叶梦珠的《阅世编》里就称,自从顺治以来,南方也开始穿皮裘过冬,长袍这类衣服价格随之下降不少。
2
纺织品的兴起:丝绵麻



除了丝与麻之外,早期人们还用木棉花絮来充填枕头和衣服。木棉花又叫“红棉”,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因为开的花是红色,因而得名。木棉花的果实和棉花一样,蓬松多丝,因此既能用来纺布,也能用作填充的材料。不过,木棉纺织技术过于复杂,保暖性能又不如棉花,还得了个“木棉花冷得虚名”的称号(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因此在棉花大量种植以后,就迅速被取代了。
3
另类的创造:纸裘
唐、宋两朝的六百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麻的种植一部分让位于更重要的粮食种植。这样一来,穿衣又成了紧迫的问题。恰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在原先原料丰富的基础上,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重大创新,于是一些受困于衣着问题的人便把主意打到了纸张上。

4
“御寒王牌”的登场:种棉纺棉
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人们经常援引明代人蔡清在《四书蒙引》里的判断,认为棉花在宋元之际传入中国,关中从西域引进,福建、广东由海外引进,这些地区也最先因为种棉花而获利(“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四书蒙引·卷十五》)。

1978年,福建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崇安县武夷山一个洞穴遗址中发现有船棺,船棺中除了丝、麻制品之外,还有一块青灰色的织物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院鉴定,确系棉布,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当时的中原地区还处于商代。无独有偶,1980年,新疆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城郊古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5件棉纺织品,其年代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可见,至迟到两汉之际,中国就有一些地区开始种植棉花。
那么,这些棉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纵观整个亚非欧地区,最早种植棉花的有印度和埃及地区。产于这两地的棉花品种略有区别,分别称为“亚洲棉”和“非洲棉”。据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种植的棉花,很有可能是在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而新疆地区的棉花,则是最早从埃及传入中亚,随后进入新疆的“非洲棉”,又称“小棉”。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棉花是一种“不麻而布、不茧而絮”的新型纺织原料,正如王桢在《农书》中记载的那样——
相比于养蚕,(棉花)不需要辛苦采桑养殖,又能够保证收获;
与麻相比,既省了编织的功夫,还有更好的御寒效果(“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农书》)。
相比于其他的纺织材料,棉花具有的极强的优越性。

中国历史上,缝制衣服的原料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拓宽,从以皮毛御寒的原始社会,再到丝、麻纺织兴起,巧动心思的纸裘,最后终于迎来棉花的种植。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立即退出舞台。而是交错使用,共同加入到为人们御寒保暖的队伍中。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自古以来,穿衣就是同吃饭一样重要的主题。只有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每一个新的发明,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懈探索,为生存不懈斗争的产物。这一过程,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东西方物产、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这些衣着,有的古朴原始,有的时尚奢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它们见证着中国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的沧桑变迁。
参考文献:
华梅:《东方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5页。
裘暖暖:《古时御寒穿“纸裘”》,《老年博览(上半月)》,2013年21期。
刘咸:《中国植棉史考略》,《中国农史》,1987年1期。
佟建华,薛春雷:《从<御题棉花图>论棉花的功益和种植起源》,《农业考古》,2005年3期。
文 | 拙笔旧人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