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在今天新疆尉犁县有一处营盘遗址,分布着古城、烽燧及大面积的古代墓葬群。遗址所在地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楼兰道上的一处枢纽要地。

1995年,考古工作者对营盘遗址进行考察,出土了数百件文物。其中包括大量棉纺织品以及部分附有棉铃壳的籽棉。这为新疆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提供了有力证据。

自张骞凿空之后通过丝路贸易,白叠由印度等地东传至新疆地区。白叠就是棉花的古称。1959年,在尼雅遗址的东汉墓葬中,出土了棉布裤、棉手帕和两块蓝色蜡染棉布。其中一块蓝色蜡染棉布残片左下方格内有菩萨像,双手捧着盛满葡萄的脚型容器。

1996年,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红色棉布裙衣。这些棉布都被认为是由印度传入的。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新疆地区引进棉布比种棉要早。在新疆地区出土的莲子中,年代最早的来自晋代,也有唐代棉籽呈黄褐色,保存完好。

新疆地区的棉花属草棉,也称小棉。在《梁书·西北诸戎传》中,“有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都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的记载。这是关于新疆地区种植棉花最早的明确记录。说明在公元5到6世纪时,新疆吐鲁番地区不仅成规模种植棉花,棉纺织业也十分兴盛,棉布已作为商品用于交易。

唐朝时,新疆地区的棉织业以西洲最为发达,棉布是最重要的特产。据《通典·食货六》记载,“天下诸郡,每年长供,按令闻,诸郡贡献几近当土所出,交河郡供氎布十端,交河郡上缴的特产氎布就是细棉布。

阿斯塔纳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是古代高昌官民的公共墓地。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品类繁多的棉织文物,可见棉布已经成为当时西域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新疆地区洁白轻软的棉布深受中原等地人们的喜爱。白居易曾在《卯饮》诗中写道,“短屏风掩卧床头,乌帽青毡白氎裘。卯饮一杯棉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

宋元时期,新疆的草棉经河西走廊传入今陕西一带,中原地区逐渐推广棉花种植。据《农桑辑要》记载,“木棉以西域所产,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木棉即新疆草棉,新疆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棉花东进与丝绸西传,是历史上中原地区与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互补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