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借着祝寿的名义,出使清朝面见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提出了一系列条件,简单地说,就是想与清朝平等交往,以及更方面地进行通商贸易。
平等交往自然是不可能,几千年的天朝上国思想不是一下子能放下的,至于通商贸易,乾隆说中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外国物品。这句话被后来很多人引用,以证明清朝的闭关锁国。
其实,乾隆皇帝这样说,是出于对本国经济,尤其是华南经济的不了解,外贸对清朝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乾隆皇帝和绝大部分清朝官员的想象,只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关注点不在这一方面,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察觉到。
丝绸、茶叶、瓷器是中国最传统的出口商品,靠着这三项商品的出口,解决了很多百姓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外贸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格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方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甘蔗和棉花的产业。
甘蔗和棉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物,用途和生长环境也毫无共通之处,却在清朝形成了一个相配合的经济圈。直观地说,广东对棉花的需求增大,结果导致的是甘蔗种植普及,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广东的佛山等地棉纺织业比较有竞争力,棉布远销东南亚地区。广东不是产棉区,棉花需要从印度和中国北方、江南等地区采购。随着棉布出口的扩大,广东相应增加棉花采购。
广东商人一直用茶丝等商品换取印度棉花,但印度棉花的产量有限,且价格也较高,不能满足棉纺织业的需要。于是,北方和江南的棉花便成为广东商人的主要选择。
而蔗糖是最受北方和江南地区欢迎的南方商品,广东商人增加甘蔗的种植,用蔗糖换取棉花,保证棉花供应的同时,还能实现南北方的贸易平衡,使南北方的经济都得到了促进。
随着广东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广东稻米的种植及产量都在减少,又促进了广西稻米的种植和销售,以及对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稻米进口,形成了中国南北方与东南亚的贸易链。
是不是感到有些复杂?总结起来就是:去东南亚的商船拉着棉布,拉回来的是泰国米;去北方的商船拉着蔗糖,拉回来的是棉花。这种情况跟今天的中国—东盟自贸圈非常相似,只是商品要简单得多。
清朝的贸易链使中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超出乾隆的想像,清朝能养活四亿人,靠的不仅仅是土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对外贸易同样贡献良多,只是不太为人所知。
清朝末年的急剧衰落和动荡,跟外贸被欧洲殖民者毁灭有很大关系,欧洲工业品挤占中国棉布等商品的传统市场,茶丝瓷老三样也先后被打落谷底,大量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社会赤贫化,引发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危机。
所以,乾隆说中国无所不有,不需要通商,肯定是错的。没有通商,可以活着但很穷,有了通商,中国才能富裕起来。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晚清和民国的样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