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海关12360热线)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

马铃薯甲虫简介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中文别名:蔬菜花斑虫,隶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成虫体长9-11.5mm,宽6.1-7.6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淡黄色至红褐色,具有多数黑色条纹和斑,头顶的黑斑多呈三角形,有十一节触角足短, 转节呈三角形,股节稍粗而侧扁;胫节向端部放宽,外侧有一纵沟,边缘锋利;跗节显4节;两爪相互接近,基部无附齿。

马铃薯甲虫的地理分布

马铃薯甲虫是世界上著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发现于北美洲落基山脉,最初为害野生茄科植物具角茴,19世纪初,随着***的开拓,向该地移民的增多,贸易渠道形成,该虫开始在美洲传播。1817年,智利的栽培马铃薯引入北美。1855年发现马铃薯甲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严重为害马铃薯。1860年至1880年,马铃薯甲虫在美国的发生面积激增到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美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10。1877年马铃薯传播到德国的莱茵河以北的谬里豪森市。1878年蔓延传播到荷兰、波兰等国。1920年传播到法国,在法国开始蔓延为害,到1938年蔓延到法国全境,并扩展到法国的四邻国家的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等国。1943年-1948年传播扩展到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到达苏联边境地区。1949年在苏联的乌克兰的里沃夫首先发现了此虫,在乌克兰为害蔓延到1968年,每年扩展速度达到120公里,传播到白俄罗斯,每年扩展速度达到150公里。在60年代的后半叶,扩展到了乌拉尔斯克地区,至此该虫占据了几乎苏联的欧洲部分地区,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曾有过发生马铃薯的情况报道,近年来在俄罗斯滨海边区也有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欧美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

马铃薯甲虫的生活习性

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越冬成虫潜伏的深度为20-60cm。4、5月,当越冬处土温回升到14-15℃时,成虫出土,在植物上取食、交尾。卵以卵块状产于叶背面,卵粒与叶面多呈垂直状态,每卵块含卵12-80粒。卵期5-7天,幼虫期16-34天,因环境条件而异。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幼虫4龄,15-34天。4龄幼虫末期停止进食,大量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幼虫在深5-15cm的土中化蛹。蛹期10-24天。

在欧洲和美洲,1年可发生1-3代,有时多达4代。发育1代需要30-70天。

马铃薯甲虫的危害特点及传播途径

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危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严重的造成绝收。马铃薯甲虫是一个分布最广、为害最甚的马铃薯害虫。成虫和幼虫贪食,常常将马铃薯的叶子全部吃光。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 30-50%,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减产90%。

该虫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自然传播

包括风、水流和气流携带传播,自然爬行和迁飞。

人工传播

包括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携带传播。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

马铃薯甲虫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甲虫是重要检疫性害虫, 必须按照国家检疫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实行严格检疫。在发生区需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扑灭。

01

依法检疫

发生马铃薯甲虫的地区, 应依法划定疫区, 采取封锁和扑灭措施, 马铃薯不得调出。其他农产品在调运前应进行产地检疫, 以确保不传带马铃薯甲虫。在疫区边界实行调运检疫, 对调出的有关植物、农产品、运载工具、铺垫包装材料等要严格检查和消毒处理, 防止马铃薯甲虫传出。在发生区周围应建立隔离带, 禁止种植马铃薯和其他茄科作物, 防止马铃薯甲虫的自然传播。

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需按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 实施产地检疫。发现马铃薯甲虫, 必须全部割蔓销毁, 喷药处理土壤, 种薯不得带土壤, 不得用马铃薯蔓条包装或铺垫。

02

药剂防治

据国外经验, 多种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菊酯类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都有较高防治效果。

马铃薯甲虫对多种杀虫剂都产生了抗药性, 造成药剂失效而重新猖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此种抗药性产生的速度很快。马铃薯甲虫在美国纽约州1年发生2代, 该地有药剂防治的长期历史。据记载, 杀虫剂从开始使用到首次失效的间隔, DDT为7年, 谷硫磷5年, 西维因4年, 狄氏剂3年, 呋喃丹、菊酯类杀虫剂2年, 艾氏剂、甲拌磷、乙拌磷等为1年, 而久效磷、亚胺硫磷等使用当年就产生了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需轮换或交替使用不同化学成分的药剂,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与菊酯类杀虫剂的轮流或交替使用。还要搞好田问虫口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 合理用药, 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配合使用栽培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实行综合防治。

03

栽培防治

根据当地马铃薯栽培特点和甲虫发生规律, 灵活采取减少虫口数量和减轻虫害的农业措施。薯田与谷类或其他非寄主作物倒茬, 实行轮作, 以避开前作薯田越冬成虫为害。种薯地周围提前10天左右种植马铃薯或天仙子诱集带。诱集带要专人管理, 发现马铃薯甲虫后及时消灭。国外有的地方收薯前割去茎叶, 收后清理田间, 除去残薯, 以减少马铃薯甲虫食料。

另外, 早春马铃薯甲虫出土不整齐, 延续时间长, 可人工捕杀越冬成虫和摘除卵块。

04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草蛉、瓢虫、步甲、蜘蛛等扑食性天敌和寄生蜂、寄生蝇等, 以减低虫口。施用苏云金杆菌制剂, 对低龄幼虫有较好防效。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原则,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不断引发新的生物疫情出现,其破坏力会导致跨国家、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灾难。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重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

根据《生物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禁止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入境。违反规定的,海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单位:动植物检疫处、塘沽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

编辑:李超、刘晓丹

校对:高建、牛春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