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为什么要脱毒?

马铃薯具有耐旱、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第四大作物,全球种植面积约为2.5亿亩(1亩≈0.0667公顷),总产量达到3.6亿吨。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种植面积为7000万亩,总产量为9000余万吨,按照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标准计算,每年折合粮食为1800余万吨,其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病毒会通过种薯无性多代繁殖过程逐年积累,导致种薯退化,这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退化马铃薯种薯呈现植株矮小、枝叶丛生、生长势下降、叶片萎缩、花叶卷曲、地下块茎变小变形、马铃薯皮开裂、品质下降等田间现象,使商品性变差,产量大幅下降。

导致马铃薯退化的病毒有30多种。真菌和细菌疾病可以通过化学试剂来控制,但是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更成功的化学方法来控制病毒疾病。作为下一代种子,马铃薯块由于病毒的不断感染和积累,无法自行从体内清除病毒,导致植物病毒病逐年加重,使植物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特性。只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茎尖剥离技术)从马铃薯种子中去除病毒,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才能防止马铃薯的退化,实现育种者培育的品种的商品特性和产量,这是需要脱毒种薯的重要原因。

通过茎尖剥离技术繁育出脱毒苗,脱毒苗经过检测放置温室进行栽培繁育成微型薯,微型薯通过原原种基地繁育成原原种,原原种经过繁育成原种一代,原种一代经过繁育成优质脱毒种薯,最终到达农户手中。然后经过种植,直接进入市场,这样既保证了产量,又降低了农户购买种薯的成本。

(本报记者 罗珺 整理)

《青海日报》(2024年05月30日 第7版:农牧)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