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的一季作地区生产,有什么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季作地区的马铃薯生产的特点。
适应地区与气候特点,我国的马铃薯一季作地区主要是春种秋收年种一季,然而也有局部地方极少量采用二季栽培的。其范围大体上从沈阳、赤峰、承德、张家口、太原、延安、泾源、天水和西宁等地以北、以西的广大地区均属之。在垂直分布上,如海拔在700米以下时,必须是北纬40度以上,如是北纬38度以内时,则海拔必须在800米以上。

该地区的特征是,寒冷、气候寒冷,无霜期在150天以内,年平均温度在10毫米以内,年雨量约600毫米左右,累计温度约3000毫米左右,年放射能量在每1平方厘米120~160千卡路里之间,气温的年差比日大。大部分地区以土壤肥沃为特征,生育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故生态条件是适合马铃薯本性要求的。
本地区春季蒸发量大,故易形成春早。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局部地方生育期降雨偏少,时呈旱象,是栽培上不利的因素。

本地区在食用方面除大城市及工矿区应以极早熟及早熟品种为主外,一般农村应以中熟、早中熟品种为主;在加工方面则应以早、中、晚熟品种互相搭配种植,以延长加工期;饲用种则应以中、晚熟品种为宜。
因栽培面积大,生产季节短,为了抢农时,应大力发展机械化栽培。

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子工作方面,本区虽然已在马铃薯种子工作上做出了优异成绩,推广了良种,解决了就地留种等。但是也应看到在有些地方对这一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还缺少适于当地栽培的区域化良种,品种的交换频繁,没有或很少有健全的良种繁育制度与体系,致使已有的栽培品种混杂退化病害严重,因而成为当地低产的重要因素。有的地方对育种、用种和保种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不够。

对优良品种只用不保,育、用、保三者脱节。其结果是越用越病,越用越退化。如果不自力更生的搞育种和就地留种保种,只靠从外地调种来维持生产,加之检疫工作不严密,以致在调种过程中把各种类型的病毒和环腐、黑胫等病害也从外地调入。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贯彻实行种薯生产专业化、无毒化、良种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以无病留种田生产健壮种薯。

(2)病害严重,环腐病和黑胫病在本地区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这两种病害都是借助块茎传递给下一代。各地在总结低产原因时,均认识到它们是造成田间缺苗和贮藏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病害在有些地方更是影响低产的重要原因,因为病毒也系借块茎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也被列为是退化的原因之一。
晚疫病在不同的年份为害程度不相同,总的情况是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逐年减轻。但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仍是影响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解决的办法以选育抗疫性强的品种。
癌肿病是我国新发现的严重的传染病害,本区在向外地引种、调种时应十分注意并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窖藏腐烂,一般生产单位所贮藏的块茎,其主要目的均系用作种薯。故理应按种薯贮藏标准进行贮藏。但在目前情况下,很多地方均未达到要求。以致窖藏腐烂现象层出不穷,其原因归纳如下:①块茎本身带病,如感染了环腐病、黑胫病、晚疫病的块茎,在贮藏中均易造成腐烂。②贮藏窖构造不合理,没有调节空气、温、湿度的设施。③贮藏管理技术不良,如薯堆过厚,窖藏量过多,温、湿度调节不及时。④收获质量差。如块茎破损率高,块茎中夹杂有泥土,残株以及病烂块茎的残体;块茎湿度过大;或收获前后块茎受冻、淋雨等,均易造成烂窖的发生。

(4)栽培粗放,本地区生长期短,地多人少,栽培面积大,机械化程度低,主要是早田栽培,水肥不足,栽培粗放。种、管、收三个主要栽培环节均以人畜力操作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因而产量不高不稳。有的地方总结当地马铃薯生产情况是:"种的粗,管的差,产量低,潜力大"。

上述四个方而的问题,互有影响,互相制约,而其中心实质是种薯的质量问题。只要能生产健壮种薯,即可解决缺乏良种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窖藏腐烂和病害、退化问题。
本篇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