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数据统计,2014 年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8个,种植面积1 920.50万hm2,总产量达3.85亿t,平均单产20.10 t/hm2。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2015年,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启动,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 位,但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与一些欧洲传统马铃薯种植国家相比。
1、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分布主要在亚、欧两洲,占据了世界总种植面积的 84%。欧洲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5国,其中以荷兰与比利时最为典型,是欧洲传统马铃薯生产强国。2014年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为15.55万和8.11万hm2,产量分别为710.03万和438.06万t。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2014 年数据统计显示(表 1、2),2014 年荷兰马铃薯种植面积与2006年相比有所减少,但总产量却增加13.79%;比利时不仅种植面积增加了20.51%,而且总产量也增加了68.95%。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生产增长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2006 年种植面积仅为 421.66 万 hm2,2014 年达到 564.70 万 hm2,增幅为33.92%;2006 年总产量为5407.56 万t,2014年总产量为9613.63万t,总产量增加了77.78% 。2014年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种植面积仅为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76%和1.44%,但总产量却达到了中国总产量的7.39%和4.56%,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先进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截至2014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29.57%,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25.19%,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马铃薯将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表1 2006—2014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万hm2)
年 | 比利时 | 荷兰 | 中国 | 世界 |
2006 | 6.73 | 15.58 | 421.66 | 1 844.32 |
2007 | 6.79 | 15.69 | 443.23 | 1 866.13 |
2008 | 6.39 | 15.19 | 466.60 | 1 819.41 |
2009 | 7.37 | 15.50 | 508.80 | 1 869.14 |
2010 | 8.18 | 15.70 | 520.76 | 1 863.82 |
2011 | 8.23 | 15.92 | 542.64 | 1 924.53 |
2012 | 6.45 | 14.98 | 553.38 | 1 937.41 |
2013 | 7.54 | 15.58 | 561.65 | 1 932.12 |
2014 | 8.11 | 15.55 | 564.70 | 1 909.83 |
表2 2006—2014年马铃薯产量(万t)
年 | 比利时 | 荷兰 | 中国 | 世界 |
2006 | 259.28 | 623.96 | 5 407.56 | 30 735.01 |
2007 | 318.98 | 687.04 | 6 483.74 | 32 391.64 |
2008 | 294.32 | 692.27 | 7 083.97 | 33 012.08 |
2009 | 329.61 | 718.10 | 7 328.19 | 33 473.02 |
2010 | 345.58 | 684.35 | 8 159.42 | 33 336.15 |
2011 | 412.87 | 733.35 | 8 835.38 | 37 355.43 |
2012 | 292.98 | 676.56 | 9 280.79 | 36 933.49 |
2013 | 342.80 | 657.69 | 9 598.75 | 37 481.73 |
2014 | 438.06 | 710.03 | 9 613.63 | 38 168.21 |
2、单产水平
从单产水平来看(表3),2006~2014年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为18.42t/hm2,中国平均单产为15.54t/hm2。比利时单产水平较高,平均为45.95t/hm2,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2.49 倍,是中国单产水平的2.95 倍。荷兰平均单产为44.27t/hm2,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2.40倍,是中国单产水平的2.85倍。相比之下,中国单产水平仅为比利时的1/3,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国在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方面尚有巨大潜力。荷兰和比利时是欧洲马铃薯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种薯质量、生产投入、机械化水平以及良种应用率等都很高。中国由于生产技术、种薯质量、机械投入等因素,马铃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从而导致中国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却不是生产强国的现状。
表3 2006—2014年马铃薯单产水平(t/hm2)
年 | 比利时 | 荷兰 | 中国 | 世界 |
2006 | 38.55 | 40.05 | 12.82 | 16.66 |
2007 | 46.95 | 43.79 | 14.63 | 17.36 |
2008 | 46.07 | 45.57 | 15.18 | 18.14 |
2009 | 44.71 | 46.34 | 14.40 | 17.91 |
2010 | 42.27 | 43.60 | 15.67 | 17.89 |
2011 | 50.14 | 46.06 | 16.28 | 19.41 |
2012 | 45.42 | 45.17 | 16.77 | 19.06 |
2013 | 45.46 | 42.21 | 17.09 | 19.40 |
2014 | 54.00 | 45.66 | 17.02 | 19.99 |
平均 | 45.95 | 44.27 | 15.54 | 18.42 |
3、马铃薯消费结构情况
马铃薯除鲜食外,还广泛应用于饲料、种用、加工等领域。从世界范围看,马铃薯主要以鲜食为主,占总量59.3%,饲用和种用占比总和超过20%;统计分析,中国鲜食和饲料用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64.66%和16.86%,但加工占比不足10%。比利时马铃薯产业发达,加工占比超过40%,出口为34.52%,鲜食为11.46%,损耗低于2% 。荷兰种薯认证体系健全,种薯出口为63.09%,鲜食为15.92%,饲用为6.11%,浪费为2.04%,加工占比则很低(图 1)。总的来说,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以出口和加工为主,而中国则以鲜食、饲料用和种用为主。马铃薯产业链较长,生产产品种类繁多。除熟悉的薯条、薯片、薯粉、粉丝以外,马铃薯还可加工为全粉、淀粉等,被广泛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等, 以及面包、馒头、面条、蛋糕等食品生产中。马铃薯变性淀粉还可作为添加剂、粘结剂和稳定剂等应用于食品、制药、造纸、纺织和化工等行业。荷兰和比利时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延长马铃薯产业链,使其产值增加5~10倍,并做到专用品种专用用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现有粮食和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健康饮食文化理念发展,马铃薯作为主粮的消费形式, 已经渗透到生活各领域中,并影响着人们生活。
4、马铃薯机械化水平
目前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较低,与荷兰、比利时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中国马铃薯 机耕水平48% ,机播水平19.6%,机收水平17.7%(图2),而中国其他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为61%。就国际而言,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98%。相比之下,中国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近16个百分点,低于荷兰和比利时农机化综合水平近50个百分点。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马铃薯机械化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短板”。由于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荷兰和比利时种植120hm2土地,仅仅需要2人,而中国种植同等面积马铃薯,仅收获期,就需要近百人收获15d,可见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急需提高。而且,这里所说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只是一个相对的定义,仅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杀秧、挖掘等机械化过程,而对于人工种薯切块、挖掘后人工捡拾、分选、分级、装车及仓贮等过程均排除在外。因此,中国马铃薯机械化发展要走很长的路,才能达到国外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全程机械化定义水平。
5、马铃薯品种选育
荷兰马铃薯育种源自私人自发的选育。专业的育种企业和私人育种者是整个马铃薯育种的核心,每年资金投入高达人民币2亿左右,主要从事杂交育种、试验新品种和进行注册,还负责品种转让和市场推广。一旦选育1个新品种,选育者就拥有30年的种植和销售权利。荷兰现注册的马铃薯品种有400余个,其中主要有以下7个品种,分别是‘Spunta’、‘Fontane’、‘Agria’、 ‘Innovtor’、‘Dessiree’、‘Bintje’和‘Agata’,占荷兰全国种植总面积80%。比利时拥有马铃薯品种300余个,主要以加工薯为主,现主栽品种分别是‘Bintje’(30%~35%),‘Fontane’(30% ~35%),‘Innovtor’(10%~15%)‘Lady claire’(5%~10%),其他鲜食品种为10%。其中,在比利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Bintje’由于非常适合加工炸薯条,目前依然是比利时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中国马铃薯选育工作经历了国外引种、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2007~2016 年中国审定的品种有274 个[8],拥有一定推广面积的品种有90多个,约占中国种植面积的90%,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为‘ 克新 1 号’、‘ 中薯 5 号’、‘Favorita’、‘中薯3号’、‘东农303’、‘大西洋’、‘夏波蒂’等。但由于育种策略的问题,过度强调高产抗病育种,进而忽略品质育种,使得现有种植的专用型品种,尤其是高品质高淀粉的加工专用品种稀缺,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 操作的需求。
6、种薯认证体系
在欧洲,只有通过种薯质量认证的种薯才能对外销售。荷兰和比利时均强制执行马铃薯种薯质量认证制度,其中荷兰的种薯认证体系最为健全。荷兰是欧洲主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大国,每年生产70万t种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荷兰种薯认证机构是荷兰农作物种子及马铃薯种薯检测机构(Dutch General Inspection Service for Agricultural Seeds and Seed Potatoes,NAK),负责进行种薯检疫病害的检测和市场监督,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植物检疫性病害检测、出口认证检疫、马铃薯胞囊线虫(Potato cyst nematode,PCN)样品的采集与检测、青枯病和环腐病检测、承担来自植物保护局(Plant Protection Service,PPS)的任务及审核。比利时种薯检测机构是瓦隆农业研究中心,执行不同认证标准,但均高于欧盟标准。在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市场的健康有序状态是通过法律来维护的,也可以说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种薯的检测、认证体系是在法律保护下实施的,确保了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生产整体水平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中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建立。中国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面并不比荷兰和比利时落后,主要是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有法不依,无法严格规范贯彻执行标准。且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复杂多样,使得中国种薯认证体系无法涵盖所有地区,进而导致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与马铃薯生产脱节,马铃薯种薯质量差、种薯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制约了中国马铃薯走出国门策略。
作者:李文华 吕典秋 闵凡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
来源:万方数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