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别名:红蓝花 、刺红花,菊科、红花属植物,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主产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红花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是简单直白,然而尴尬的是,红花却并不都是红色的。通常我们见到的红花都是橙色或橙红色,甚至还有纯黄色的。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豆科植物红花锦鸡儿大多数时候也是黄色的呢。
起源
虽然多数人对红花可能并不是太熟悉,但它却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植物之一,它的栽培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古埃及。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图坦卡蒙法老墓中,更是发现了红花制成的陪葬饰品。红花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以染料和油料作物的双重身份进入了人类社会,慢慢地又从中亚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红花来到中国则可能是西汉时期的事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博物志》的说法称“张骞得种于西域”,所以红花大概是跟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东汉的《金匮要略》和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都把红花被称为红蓝花,因为“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这里的“蓝”和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是同一个东西,指的是马蓝、蓼蓝、菘蓝之类的可以提供蓝色染料的植物,其实白居易自己也把红花叫红蓝花,他在《红线毯》就写过“拣丝练线红蓝染”,这首诗同时也是著名万能句“宣城太守知不知”的出处。
到了宋朝的《开宝本草》,我们终于见到“红花”这个称呼——这可能是这个简洁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正式书籍中,虽然这套书早已在历史中丢失,我们只能在《本草纲目》之类的后书中见到引用它的内容。再往后,明朝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使用了“红花”这个名字,一直到今天成为植物志中的正式中文名。
在古书中刷爆存在感的红花,被记载得最多的用途是作染料。古时不像今天有各种合成色素,给衣物染色很依赖各种植物,比如今年物种日历介绍过的茜草、栀子、紫草等,而红花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提供的自然是红色。
染色
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但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想要用红花染出纯正的红色,就必须把黄色素分离掉,而两种色素溶解时所需的酸碱度差异就成了突破口。
古人采用红花泡制红色染料的过程如下:
1、首先把红花捣烂,用清水淘洗,用布袋把黄色的汁水过滤掉;
2、然后加入“粟饭浆清”或者食醋继续淘洗,把汁水滤掉,把剩下的红花铺开晾干。粟饭浆清其实就是发酸的米汤,和食醋一样都是酸性的,可以进一步把黄色素去除;
3、之后再将去除了黄色素的红花放入草木灰水中反复揉洗,草木灰溶液含碳酸钾,呈碱性,这样就可以把红色素溶解出来,剩下的渣渣可以不要了;
4、最后还要再加一次石榴汁或乌梅汁,继续用醋/米汤也可以,这些酸性的溶液可以中和掉草木灰,把溶液调回中性,这样得到的纯正红色染液,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在第二步洗去黄色素后,《天工开物》中还提到可以把红花沥干,捏成薄饼状,放置过夜阴干,这样得到的红花饼方便运输和贮存,而且放置过程中还会被发酵,可能会让红色的效果更好。
红花籽油
红花是菊科植物,它的花是头状花序,开在一个绿色球状的总苞上,花谢后可以结出白色的瘦果,宋代《本草图经》就已经观察到:“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红花的瘦果长得和同科的向日葵有些相似,看起来很像是小号的葵花籽,而且和葵花籽一样含油量很高,种仁含油量可达55%。
红花种子榨出来的油也就是红花籽油——可不是风湿骨痛时用的红花油。红花籽油的用途很广泛,可以用于烹饪,也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制作化妆品,甚至用于油画。我国的红花籽油主产于新疆,网上很容易买到,如果有兴趣可以尝一尝。红花籽油的特点是亚油酸含量很高,可达70%以上,在植物油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理论上对健康可能有一定好处。但油终究是油,热量杠杠的,吃多了请务必去努力燃烧你的卡路里。
除了榨油,红花种子也可以直接吃,李时珍说“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