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识“酎”!来河南这个县听听“酎酒”的故事

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6月29日上午,65岁的谢林相掘地三尺,打开一坛尘封多年的酎酒招待来客。

长垣人好客,也好酒、懂酒。

“酿酒始祖”杜康的传说有多种,最站得住脚的,就是夏代君主一说。 汉《说文解字》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又注释:“少康,杜康也。葬长垣。”据专家考证,杜康就是葬在谢林相所在的长垣县张三寨镇大堽村。

谢家酿酒有些年头了。据谢家的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滑县迁至大堽村的谢氏始祖谢英,创办了酿酒作坊“醴豊酒店”。到谢林相这里,已是第23代。



酎酒,在中国酿酒历史上地位颇重。据《礼记》记载:“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汉文帝时期规定,每年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酎金制度由此产生。在清宫档案里有这样的记载:娘娘与贵妃得子,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凯旋,方可得“赐酎一杯”。

谢家原本不酿酎酒,缘何又酿起了酎酒?老谢端起酒杯,向记者讲述了这背后的一段“红色往事”。

抗战时期,谢林相的父辈谢济圣、谢济众两兄弟积极参加革命。《长垣县志》记载,醴豊酒店是***的地下秘密联络站。利用酒店掩护,他们照顾过数十名伤病员疗伤。其中就有一名叫陈玉荣的伤员,把一个清宫流出的酎酒酿制秘方交给了谢氏兄弟。

陈玉荣的曾祖父陈寿山曾是清宫伺膳太监,出宫后收留养子,靠这个秘方在京城海淀一带开作坊酿酒维持生计。在谢家保存的旧迹里,还有陈玉荣1944年写的顺口溜:“……战友谢同志,舍己掩护俺。报答阶级情,御酒秘方献……”

酿酎,“正月旦作,冬月成”。正月里陈玉荣亲自制酿后归队,次年初,谢家兄弟将“冬月成”的酒送往军区慰劳战友,军区首长大加赞赏。回家后,谢济圣、谢济众准备再次酿制,不料因汉奸告密,兄弟俩匆忙出逃,酒店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谢济圣、谢济众兄弟从教几十年,苦于家道清贫,无力复其酒坊。1992年,“省特级厨师”谢林相受其父的训导与重托,放弃烹饪事业,闭门家中潜心研制酿酒技艺。凭借父亲的记忆口传和自己的反复试验,老谢成功复原了祖传的小麦大曲酿酒技法。

《说文解字》记载:“酎,三重醇酒也。”酿酎,就是要用酒酿酒。四斤小麦酿出一斤麦酒,再用六斤麦酒做出一斤酎。在白酒基础上,加入薏米、黑豆、黑芝麻、红枣等进行多次酿造,九次投料,三次蒸馏,才能在入口时同时出现酸甜苦辣香这五味。历经6年近百次反复试验,2004年冬,老谢终于试酿成了酎。

老谢酿出的酎,到底是不是历代宫廷独享的“酎”?老谢专门请人查阅了清宫档案,完全符合历史记载。2015年9月,谢林相被命名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酎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实习编辑 熊子文 编辑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