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前、课堂练习)古代诗词鉴赏练习
把握诗词中重要句子跟踪练习(1)
一、训练重点——把握句子
1.重点句子的基本意思及表达效果; 2.句子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3.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句子中包含的表达手法。
二、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于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尾联化用什么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4.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6. 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刘辰翁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①。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注】临安被占,宋幼主赵昺遁湖广,后至厓山。厓山临海,故称“海上”。宋朝正月十五有贵戚宫人赠黄柑的习俗。可惜南宋覆灭,传柑一事只如一梦而去了。
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眼前之景: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黄昏风雨,春寒料峭,尽显凄凉。
B.“杵歌串串,鼓声叠叠”,极写昔日元宵节锣鼓声声、歌舞阵阵的热闹喧腾景象。
C.下片首句宕开一笔,自己天涯漂泊,双鬓渐染白色,透露国破家亡身无所寄之悲。
D.结尾三句,既寄托着自己凄凉与孤独之感,又以渔火闪烁来寄寓自己的美好希望。
8. 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中“梦中去”在结构与情感上的作用。(6分)

把握诗词中重要句子跟踪练习(1)
答 案
(一)
1. C (C项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2.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6分)
【参考译文】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二)答案
1. B E
【解析】B项,“衔枚”指古代行军时人马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也引申为缄口不言。这一句写考场没有喧闹嘈杂之声,考生在安静答题,本质是写静,而不是表现考生像战士一样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只是谦虚的说法,而不是实际情况本身这样。
2.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参考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三)
1.B C(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2. (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 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译文】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四)答案
7. D
【解析】“又以渔火闪烁来寄寓自己的美好希望”错,结尾三句应该是同一意思,借昏暗的景象寄托凄凉与孤独的愁绪。
8.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梦中去”三字承接上面所写过去都城临安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启示下文对如今元宵节境况的描写,由昔而今、由梦境而现实。
②情感上,反衬对比。过去元宵节的盛大场面只成回忆,宛如梦境,而现在国破家亡,自己漂泊天涯,反衬出今年元宵节的凄凉,既写出了词人对往昔元宵节的的眷恋和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也表达了丧乱之苦和亡国之痛。
【参考译文】
严冬的残雪还未融尽,梅花凋残零落。又刮起了风,黄昏时下起了雨。我记得临安那华丽的楼房,路边歌声不断,鼓声不绝于耳,元宵之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我漂泊天涯,只能遥想此夕宫中在海上举行传柑宴会,希望能作梦中之游。今夜的元宵的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