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福”——浦城县“福文化”建设纪实

元月26日那天,县人大退休的老陈带着孩子,各自打着贴有福字的灯笼来到练氏夫人广场游园新建成的开放式“福“文化专区,和孩子们一起踢球锻炼。“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如今焕然一新,变化很大,大伙儿获得感很强。”老陈说。

在“练氏夫人广场”互动区,大娘大妈们边唱“祈福歌”边跳舞。“这歌听起来真亲切,好像新福立马就到我们身边。”剪纸摊上挤满了人,几位剪纸婆、剪纸嫂正在为大家剪“福”字花联,“墨斗”先生们也正起劲地泼墨挥毫为群众书写春联。一些包含着“福”字的春联最受市民欢迎。“‘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副春联太好了,我要这一对。” “‘春风拂大地,福星暖我家’这一对我选。”几位大妈大爷高兴地争着选春联。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日子真是幸福美满啊。”“我家就在广场旁边。20年前,我刚搬到这里时,四周还是一片荒凉,马路上连路灯都没有,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现在这里高楼林立,还有了美丽的广场,真是太有福气了。”市民汪先生说。

这是浦城县委、县政府在虎年春节期间,为营造新一轮弘扬“福”文化热潮,引导广大市民开展 “新春接福”活动的一个缩影。”

迎春接福,是中华先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接福活动。在迎春接福日,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福星高照、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这个大字就是指“福”字春联。在古代“福”文化中,“福”与佑、吉、祥、顺、助等联系在一起,“福”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和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浦城(古属建宁府管辖,古称南浦)是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中国丹桂之乡。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一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地方!

浦城县有近44万人口,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为福建省第三大县,是中国、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中国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1%,林木蓄积量981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县境西北为武夷山脉的延伸,东北则为仙霞山脉的延伸。205国道纵贯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线横贯东西,小浦线、古二线连接东北、西北,是海西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南浦溪畔,水流潺潺,芳草萋萋,水鸟翩跹;五一三路,纵贯东西,高楼矗立,古韵新风。这些年,浦城县在文化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将“福文化”融入其中:以历史文化促“福”,以民间技艺润“福”,以植绿哺绿抚“福”。

以历史文化促“福”。进入新时代,浦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传承创新、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坚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让历史文化活跃起来,让悠久文脉延续下来,让浦城故事传播开来。

坚持传承活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推介浦城,举办浦城“古”文化论坛,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福灯戏、福钵鼓、福龙灯,灯盏糕、豆腐丸、桂花茶、酸枣糕等十几个项目均被列入重点讲座内容;匡山的四贤(指明朝宰相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庙、盘亭的浮盖山、水北街的老鼠潭、临江的越王址等名山古村落被打造优选旅游项目,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于细微之处彰显浦城“福文化”元素,城区主次干道站亭、路灯、护栏等“城市家具”遍布南浦,更具“福”文化气质。

坚持发展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历史资源,推出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朝宰相刘伯温的《苦斋记》等古代作品;继承古法技艺,闽派古琴、剪纸成为浦城新名片;弘扬丹桂文化,形成了园林丹桂、盆景丹桂、食用丹桂等全链条的丹桂产业链;保护古韵原生态,修缮开发山路村古民居、古楼明代百间房等,形成“福文化”新景点。

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重见天日、再塑辉煌,浦城这个古老山城,正在加快迈向古韵新风相得益彰、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城市。

以民间技艺润“福”。 浦城肉燕是自南宋以来浦城著名的传统名菜,有燕球(又名龙须燕)、燕扁食两种。用燕丝或燕皮包以肉馅煮熟,其味细而不腻,柔而脆嫩,鲜美滑爽,宛如燕窝,是浦城民间宴席不可缺少的第一道菜,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浦城人往往把送人的肉燕贴上一个剪纸的福字,以示祝福之意。

浦城大米“飘香”万里。素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美誉。近年来,浦城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打响“浦城大米”品牌,全力推动浦城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使浦城大米“飘香”万里。如今,浦城已注册浦城大米地标商标及logo,实行认标购米。


浦城豆腐丸是浦城乃至闽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形似橄榄,色白如雪,质地嫩滑,味道鲜美。2012年,“浦城豆腐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浦城清明粿颇具特色:是由鼠曲草,混合其它馅料,制作而成。有的东家还将清明粿印上寿字分发给宗亲,以表祖宗有灵,福气临门。

浦城山薏米有“薏苡明珠”之美称。它不但具有“糯、甘、稠”的天然品质,且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健康之禾”。

浦城丹桂茶是名扬海内外的“敬客茶”,是新春佳节的拜年茶,“敬客礼”。每逢有客人到家,主人都会递上一杯丹桂茶请客人品尝,以表欢迎和祝福之意。不少台胞侨胞回乡探亲,总想带点家乡的丹桂以还愿乡愁。,

以上的几道浦城美食,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其它的,这些年,浦城县开拓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各地都有这些美食专卖店,我想说的是:你若有机会到浦城,别忘了带上浦城的这种“福”产,带上一份好福气回家。

浦城民间剪纸,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全县19个乡(镇)、街道都有剪纸能手,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百余。每逢大年佳节、娶媳嫁女、生诞喜庆、乔迁新居、祠堂祭祀等都要置办酒宴,并请来“剪花婆”、“剪花嫂”剪就福、禄、寿、喜等纸花,用以布置新居、新房,装点各色菜肴、祭品等。此外,民间还用剪纸美化生活,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窗子上贴满各式窗花。2008年,浦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浦城是闽派古琴的发祥地。浦城闽派古琴艺术自清道光年间形成,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浦城县祝风喈,他深谙律吕,发明音义,著有《与古斋琴谱》,被称为“后学之律梁”。古琴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闽派、川派。闽派,以浦城祝凤喈为代表。浦城闽派古琴已经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今在民间流传的提线木偶戏,为浦城文人创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2009年,浦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在闽浙赣周边县市仍有以演提线木偶戏“接春纳福”。

浦城灯戏是浦城地方民间剧种,最早建立在民间歌谣基础上,以浦城民歌和江南曲牌中的马灯调为主,兼吸收松阳调、相思调、婺源调等。其道白以土官话为主,参插浦城方言,使道白显诙谐、幽默。当赣剧、三角戏传入浦城时,灯戏很快吸收了赣剧的南词北调和三角戏中的干唱形式,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浦城灯戏艺术。

以植绿哺绿抚“福”。 绿色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底色。浦城县委、市政府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坚持“规划见绿”。,以绿促“福”。从顶层设计入手,应绿尽绿、能绿则绿,留足面积、保证绿量,描绘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美好蓝图。

将植绿与“福文化”结合起来。开展溪河沿岸、道路沿线、公园游园、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绿化,增绿量、造绿廊、筑绿带、建绿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8%,绿地率达到4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大处着眼增绿量,小处着手提品位,“城区环城河45分钟生态休闲圈”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畅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每到节假日,这些绿地便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到此唱演“福”戏,唱“福”歌。

“绿色惠民”的生态实践,绘就了南浦大地最美的“福文化”特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现代化的“福文化”的推进,浦城必将以涅槃之姿、蝶变之势,承载着40万浦城人民的”纳福” 的美好愿景继续昂首前行! (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