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产——墨江紫米

墨江紫米是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包括备受推崇的墨江紫米,因此墨江享有“中国紫米之乡”的美誉。

墨江紫米生长在海拔1000至1600米的哈尼梯田上,这些梯田经过了世代的耕作,环境干净,空气清新,光照充足,雨水充沛,为紫米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紫米的生长周期较长,一年只收获一次。

墨江紫米颗粒饱满,色泽绿润,品质上乘,粘性极强。它富含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叶酸、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其中花青素含量高达130.3毫克/千克。此外,墨江紫米还含有人体所需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墨江紫米被视为具有补血益气、健肾润肝、收宫滋阴等功效,因而被称为“接骨米”、“养生米”、“补血米”。

墨江地处低纬山区,北回归线恰好穿越墨江县城中心,因此受到强烈的太阳直射影响,气温年均变化不大。这种气候条件导致种植在北回归线两侧的墨江紫谷享有比其他地方更长的光照时间,使得作物能够更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这一特点对墨江紫谷中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维生素含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回归线的穿越让墨江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光能充足,光质较好,雨水也充足。这不仅保证了墨江紫米生长所需的充沛雨量,更为墨江紫米的成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温度。在哈尼梯田中生长的紫米颗粒大而饱满,营养丰富,粘性极强,甚至在蒸煮后能够出现断米复续的神奇现象。墨江的土壤富含氮、磷、钾等有机质和矿物质,不含有害金属物质,这促进了墨江紫米中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成。墨江土壤主要由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组成,具有高粘性,有利于水稻生长。

据《本草纲目》所述,墨江紫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有关史料记载显示,墨江种植紫米的历史已有上千年,自明朝以来,墨江紫米就成为历代皇宫的“贡米”。

清代刘廷玑在《在园杂志》和《顺天府志》中记录,康熙皇帝品尝过紫贡米后大加赞赏,并亲自指导在丰泽园御田内种植,使其成为御田稻中最优良的品种,因此紫米被赋予了“御田胭脂米”的美称。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提及历代皇宫所使用的“贡米”,即指紫米。

据《他郎厅志》记载,紫米颗粒紫色、圆润,碎米蒸煮后能复苏,因此得名接骨米。虽然普洱府内都有生产紫米,但墨江的品质**。这一记载充分说明了墨江紫米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独特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