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驖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秦君打猎的诗。诗篇如一幅狩猎图,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宋人戴溪说:“是诗首章言马之良,御之之善,人之妩媚也;次章言兽之硕大,田之合礼,公之善射也;末章言田事既毕,不淫于猎,按辔徐行,四马安闲,轻车鸣鸾,田犬休息。国人始见诸侯文物车马羽旄之盛,故夸张而美之也。”(《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方玉润也认为此诗“美田猎之盛”。《毛诗序》说:“《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郑笺》:“始命,命为诸侯也。秦始附庸也。”所说美襄公,实际是赞美襄公田狩之事,较符合事实。襄公因功被封为诸侯,遂拥有周西都畿内岐、丰八百里之地,诗中的北园即在其间。

  驷驖孔阜[1], 六辔在手[2]。 公之媚子[3], 从公于狩[4]。

  【译文】

  四匹黑马肥又壮, 御者手握六条缰。 秦公最爱的公子, 随公打猎去猎场。

  【注释】

  [1]驷驖(tiě):四匹铁色的马。驖,赤黑色的马。孔:特别,非常。阜(fù):肥大,强壮。

  [2]六辔:六条缰绳。一车四马,中间两匹服马各一条缰绳,旁边两骖马各两条缰绳,共六条缰绳,便于控制方向。

  [3]公:指秦君,也即秦襄公。媚子:爱子,指秦君喜爱的儿子。一说秦襄公宠爱的人。

  [4]狩:打猎。《毛传》:“冬猎曰狩。”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1311.jpg">

  奉时辰牡[5], 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6], 舍拔则获[7]。

  【译文】

  苑官轰出成年兽, 肥壮公兽四处跑。 秦公指挥向左赶, 箭发猎物应弦倒。

  【注释】

  [5]奉:供奉,这里指北园的兽官驱赶出群兽以供秦君来射。时:是,此。辰牡:即五岁的公兽。这里指大的公兽。

  [6]左之:向左追赶。

  [7]舍拔:放箭。即放开手指钩住的箭尾,把箭射出。舍,放。拔,箭尾。获:指获得猎物。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1311.jpg">

  游于北园, 四马既闲[8]。 輶车鸾镳[9], 载猃歇骄[10]。

  【译文】

  猎毕再去游北园, 四马脚步自悠闲。 轻车鸾铃声悠扬, 猎犬歇息车中央。

  【注释】

  [8]闲:暇闲,安闲。

  [9]輶(yóu)车:田猎所用的轻便的车。鸾镳(biāo):鸾是嚼子两端系的小铃。镳,即马嚼子。

  [10]载:指以车载犬(让猎狗休息)。朱熹《诗集传》:“以车载犬,盖以休其足力也。”猃:长咀狗。或以为短咀狗。歇骄:指歇犬骄逸之足。

 

小戎

  【题解】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征西戎丈夫的诗。从这位征夫的车马、兵器的华美来看,这位丈夫大概是随秦襄公征西戎的贵族。全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含蓄地夸耀丈夫的英武。轻便华贵的战车,肥壮威风的战马,整齐配套的兵器,显示出其丈夫的尊贵和威武。《毛诗序》说:“《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认为是赞美秦襄公的。方玉润认为是“怀西征将士”之诗。批评《毛诗序》所言“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是“一诗两义,中间并无递换,上下语气全不相贯,天下岂有此文义”,认为不是赞美秦襄公,而是秦襄公“怀西征将士”之诗。此说也可商榷,因“言念君子”、“厌厌良人”等语均为女子口吻,我们认为还是解为思妇之词为好。

  小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收[1], 五楘梁辀[2], 游环胁驱[3]。 阴靷鋈续[4], 文茵畅毂[5], 驾我骐馵[6]。 言念君子[7], 温其如玉[8]。 在其板屋[9], 乱我心曲[10]。

  【译文】

  战车轻小车厢浅, 五根皮条缠车辕。 游环胁驱马背拴, 拉车皮带穿铜环。 坐垫纹美车毂长, 驾着花马鞭儿扬。 思念夫君人品好, 温和就像玉一样。 住在木板搭的房, 让我心烦又忧伤。

  【注释】

  [1]小戎:小兵车。兵士所乘。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jiàn):浅。收:车后横木,即轸。周代的车,左右前后均有箱板,后面的板可以放下,以方便人上下,名曰“轸”,也叫“收”。大车轸深八尺八寸,兵车轸深四尺四寸,故曰“小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收”。

  [2]楘(mù):箍,环形,用革或铜制作。辀(zhōu):车辕。周代的一种弓形曲辕,叫做“辀”,辀似木梁,所以说“梁辀”。辀上有五个箍,即所说的“五楘”。

  [3]游环:收束马缰绳的能够活动的皮环。胁驱:驾马具,以皮革制成。一车有四马,外两马称“驂”,中间两马称“服”。服马外的绳索,前系在勾衡上,后拴在车轸上,以阻止骖马入辕中。因在服马外胁傍,所以叫“胁驱”。《毛传》:“胁驱,慎驾具,所以止入也。”

  [4]阴:车轼前的横板,又名“揜轨”。靷(yǐn):引车前行的皮带或绳索。前端系于驂马之颈,后端系于车轴或阴板上。今俗谓之曳绳。因绳系在车底,所以称“阴靷”。鋈(wù)续:靷端作环相接叫“续”,此环以白铜制成,称“鋈续”。

  [5]文茵(yīn):有花纹的车子坐垫,或用虎皮,故称“文茵”。畅:长。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外持辐,内受轴。

  [6]骐馵(zhù):马青黑色相间叫“骐马”。左后足白色叫“馵”。

  [7]言:语助词。君子:这里是妇人称其丈夫。

  [8]温其:即“温然”,温和貌。美玉是温和的,俗称“温玉”。

  [9]在其板屋:此句是诗人想象其丈夫在外居住的情形。《汉书·地理志》:“天水郡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故秦诗曰:‘在其板屋。’”板屋,西戎民俗用木板建房屋。

  [10]心曲:心灵深处,即心田。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1J.jpg">

  四牡孔阜[11], 六辔在手。 骐駠是中[12], 騧骊是骖[13]。 龙盾之合[14], 鋈以觼軜[15]。 言念君子, 温其在邑[16]。 方何为期[17], 胡然我念之[18]。

  【译文】

  四匹雄马健又壮, 驭手握着六条缰。 青马红马在中间, 黄马黑马在两旁。 龙纹盾牌并一起, 铜环辔绳串成行。 思念夫君人品好, 他在家时多温暖。 何时是他归来日, 让我对他长思念。

  【注释】

  [11]四牡:四匹公马。孔阜:特别壮盛。

  [12]駠(liú):同“骝”,红黑色的马。是中:即“为中”,中间驾辕的两马,又称“服马”。

  [13]騧骊(guā lí):身体浅黄而嘴黑的马叫“騧”,黑色的马叫“骊”。

  [14]龙盾:画有龙纹的盾牌。合:两盾合在一处放在车上。朱熹《诗集传》:“画龙于盾,合两载之,以为车上之卫。必载二者,备破毁也。”

  [15]觼(jué):有舌的环。軜(nà):驂马靠里边的辔。这句是说驂马内辔的环是用白铜装饰的。

  [16]邑:郡邑,指家乡。

  [17]方:将。期:归期。

  [18]胡然:为什么。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1J.jpg">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驷孔群[19], 厹矛鋈錞[20]。 蒙伐有苑[21], 虎韔镂膺[22]。 交韔二弓[23], 竹闭绲縢[24]。 言念君子, 载寝载兴[25]。 厌厌良人[26], 秩秩德音[27]。

  【译文】

  四马轻身步协调, 三棱矛柄镶铜套。 巨大盾牌花纹美, 虎皮弓套镂金雕。 两弓交错插袋中, 弓檠夹弓绳缠绕。 思念夫君人品好, 若醒若睡心焦躁。 安静柔和好夫君, 彬彬有礼声誉高。

  【注释】

  [19]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驷:不披甲的四匹马。不着甲叫“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2J5.jpg">

  ”。孔群:非常协调。

  [20]厹(qiú)矛:三棱刃的矛,长一丈八尺。鋈錞(duì):用白铜装饰的矛端。錞,方玉润《诗经原始》:“茅底端平曰錞。”

  [21]蒙:在盾上刻杂羽的花纹。伐:通“瞂”,中等大小的盾。有苑:花纹貌。

  [22]虎韔(chàng):虎皮作的弓套。镂膺:金饰弓套的正面。

  [23]交韔二弓:两张弓交错插于弓套中。所以备二弓,是预防有坏。朱熹《诗集传》:“交韔,交二弓于韔中,谓颠倒安置之。必二弓,以备坏也。”

  [24]竹闭绲縢(gǔn téng):此句是说用绳子将竹闭捆扎在需要校正的弓上。竹闭,竹制的校正弓弩的工具。绲,绳。縢,捆扎。

  [25]载寝载兴:此句言起来又睡下,睡下又起来,反复不能入睡。载,语助词。

  [26]厌厌:安静柔和貌。

  [27]秩秩:有序貌,谓其懂礼节有教养。德音:好声誉。

 

蒹葭

  【题解】

  这是一首写追求心中思慕的人而不可得的诗。思慕的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思念贤才的,一说是招求隐士的,还有认为是想念朋友或追求情人的,这些说法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朱熹的说法则比较客观,他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解释不清就阙疑,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此诗写景凄清优美,写人虚无缥缈,全诗无一个“思”字、“愁”字、“求”字,但其中那企慕之情和惆怅之思却表达得非常充分。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倏然自异者矣。”全诗意境飘逸,神韵悠长,从文学角度看,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歌佳作。

  蒹葭苍苍[1], 白露为霜[2]。 所谓伊人[3], 在水一方[4]。 溯洄从之[5], 道阻且长[6]。 溯游从之[7], 宛在水中央[8]。

  【译文】

  河畔芦苇碧苍苍,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所思念的人儿, 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着水流沿岸找, 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着水流沿岸找, 仿佛在那水中央。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白露:露水是无色的,因凝结成霜呈现白色,所以称“白露”。

  [3]所谓:所说的。伊人:这个人。

  [4]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5]溯(sù):沿着岸向上游走。洄(huí):逆流而上。从:跟踪追寻。

  [6]阻:险阻。

  [7]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8]宛:仿佛,好像。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3A4.jpg">

  蒹葭凄凄[9], 白露未晞[10]。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11]。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12]。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13]。

  【译文】

  河畔芦苇密又繁,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所思念的人儿, 就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水流沿岸找, 道路险阻难登攀。 顺着水流沿岸找, 仿佛在那水中岛。

  【注释】

  [9]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

  [10]晞(xī):干。

  [11]湄(méi):岸边。

  [12]跻(jī):地势渐高。

  [13]坻(chí):水中小岛。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3A4.jpg">

  蒹葭采采[14],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5]。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6]。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17]。

  【译文】

  河畔芦苇密又稠, 早露犹在未干透。 我所思念的人儿, 就在水的那一头。 逆着水流沿岸找, 道路险阻弯又扭。 顺着水流沿岸找, 仿佛在那水中洲。

  【注释】

  [14]采采:众多的样子。

  [15]涘(sì):水边。

  [16]右:道路向右边弯曲。

  [17]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终南

  【题解】

  这是一首劝诫秦君的诗。《毛诗序》说:“《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秦襄公战胜犬戎之后,平王东迁,封襄公为诸侯,将故都长安一部分土地赐给秦国。周的遗民也成为秦国之民。此诗大概就是周的遗民所写。劝诫秦君永远不要忘记周天子之赐,要当好一国之君,修德以副民望,如山之有木,然后才能成山之高。

  终南何有[1]? 有条有梅[2]。 君子至止[3], 锦衣狐裘[4]。 颜如渥丹[5], 其君也哉?

  【译文】

  终南山上何所有? 茂盛山楸和梅树。 今日君子来到此, 锦绣衣服罩狐裘。 满脸红润像涂丹, 这是我们的君主?

  【注释】

  [1]终南:山名,在今陕西西安南,是秦岭主峰之一。毛苌曰:“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

  [2]条:山楸。其木材理好,宜做车版。梅:即今之梅树。一说指楠树。

  [3]至止:到来。止,之。

  [4]锦衣狐裘:诸侯所穿之服。《郑笺》:“诸侯狐裘,锦衣以禔之。”

  [5]颜:容颜。渥丹:涂饰红色。形容脸色红润。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3227.jpg">

  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6]。 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7]。 佩玉将将[8], 寿考不忘[9]。

  【译文】

  终南山上何所有? 珍贵杞树和甘棠。 今日君子到这里, 青黑花纹五彩裳。 身上佩玉叮当响, 天朝恩情永勿忘。

  【注释】

  [6]纪:“杞”的假借字,即杞树。堂:“棠”的假借字,指棠梨树。

  [7]黻(fú)衣:黑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花纹的下裳。这都是当时贵族穿的衣服。《毛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8]将将:同“锵锵”,佩玉相击撞的响声。

  [9]寿考不忘:意为到老也不要忘记。寿考,长寿。

 

黄鸟

  【题解】

  这是秦人哀悼为秦穆公殉葬的“三良”的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毛诗序》说:“《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良人”指道德高尚或才能出众的人,秦国竟用这样的人去殉葬,更证明殉葬制的残暴和灭绝人性。这一制度此时受到人们的质询和反对,说明民众在觉醒,社会在进步。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悲惨、压抑、恐怖的气氛,更可感到民众对那可恶君主的痛恨,对死去良人的痛惜和哀挽。

  交交黄鸟[1], 止于棘[2]。 谁从穆公[3]? 子车奄息[4]。 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5]。 临其穴[6], 惴惴其栗[7]。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8]!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9]!

  【译文】

  小黄鸟儿交交鸣, 飞来落在枣树丛。 谁从穆公去殉葬, 子车奄息是他名。 说起这位奄息郎, 才德百人比不上。 人们走近他墓穴, 浑身战栗心哀伤。 浩浩苍天在上方, 杀我好人不应当。 如果可以赎他命, 愿以百人来抵偿。

  【注释】

  [1]交交:鸟叫声。黄鸟:黄雀。

  [2]止:停,落。棘:酸枣树。黄雀落在棘、桑、楚等小树上,指不得其所。还有一种解释:棘,指紧急;桑,指悲伤;楚,指痛楚。均为双关意。可参考。

  [3]从:从死,指殉葬。穆公:秦国国君。

  [4]子车奄息:人名,子车为姓。

  [5]特:匹配。

  [6]穴:墓穴。

  [7]惴惴(zhuì):害怕的样子。栗:战栗,发抖。

  [8]良人:好人,善人。

  [9]人百其身:用百人赎他一人。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9355.jpg">

  交交黄鸟, 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10]。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译文】

  小黄鸟儿交交鸣, 飞来落在桑树上。 谁从穆公去殉葬, 子车仲行有声望。 说起这位仲行郎, 才德百人难比量。 人们走近他墓穴, 浑身战栗心哀伤。 浩浩苍天在上方, 杀我好人不应当。 如果可以赎他命, 愿以百人来抵偿。

  【注释】

  [10]防:比并,相当。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H9355.jpg">

  交交黄鸟, 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 百夫之御[11]。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译文】

  小黄鸟儿交交鸣, 飞来落在荆树上。 谁从穆公去殉葬, 子车鍼虎是他名。 说起这位鍼虎郎, 百人才德没他强。 人们走近他墓穴, 浑身战栗心哀伤。 浩浩苍天在上方, 杀我好人不应当。 如果可以赎他命, 愿以百人来抵偿。

  【注释】

  [11]御:当。

 

晨风

  【题解】

  此诗有三解:一,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她的丈夫出门在外,久不归家,妻子既想念他,又担心他另有新欢而忘了自己,因而作诗表达思念与哀怨之情。朱熹《诗集传》说:“此与《扊扅之歌》同意,盖秦俗也。”《扊扅之歌》为百里奚妻作。百里奚在楚为人牧牛,秦穆公用五羊皮赎之,至秦为相。其妻为相府庸,因作此歌。其词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母鸡),炊扊扅(门柱)。今日富贵忘我为。”朱熹认为这是妇女担心丈夫富贵忘记自己的诗。二,讽刺秦康公不能任用贤人的诗。《毛诗序》说:“《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毛传》:“先君招贤人,贤人往之,驶疾如晨风之飞入北林。”《郑笺》:“先君谓穆公。”“言穆公始未见贤者之时,思望而忧之。”三,方玉润采取阙疑的态度。《诗经原始》说:“今观诗词,以为‘刺康公’者固无据,以为妇人思夫者亦未足凭。总之,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与其妄逞臆说,不如阙疑存参。”

  鴥彼晨风[1], 郁彼北林[2]。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3]。 如何如何[4]? 忘我实多!

  【译文】

  晨风鸟儿疾飞翔, 飞回北林茂树上。 许久未见我夫君, 忧心忡忡时刻想。 怎么办啊怎么办? 难道他已把我忘!

  【注释】

  [1]鴥(yù):鸟疾飞的样子。晨风:鸟名,或作“鷐风”,属于鹰鹞一类猛禽。

  [2]郁:茂盛的样子。

  [3]钦钦:忧愁而不能忘记的样子。

  [4]如何:奈何,怎么办。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0V5.jpg">

  山有苞栎[5], 隰有六駮[6]。 未见君子, 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译文】

  丛丛栎树满山冈, 成片赤李湿地长。 许久未见我夫君, 愁闷不乐天天想。 怎么办啊怎么办? 难道他已把我忘!

  【注释】

  [5]苞:丛生的样子。栎(lì):树名。

  [6]六:表示多数,非确指。駮(bó):树木名,又叫赤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0V5.jpg">

  山有苞棣[7], 隰有树檖[8]。 未见君子, 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译文】

  丛丛棣树满山冈, 茂盛檖树湿地长。 许久未见我夫君, 心如醉酒魂魄亡。 怎么办啊怎么办? 难道他已把我忘!

  【注释】

  [7]棣(dì):木名,又名唐棣、郁李。

  [8]树:直立的样子。檖(suì):山梨。

 

无衣

  【题解】

  这是一首秦地的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秦民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全诗充满了慷慨激昂、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这种精神和勇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细读此诗,看不出有讽刺意味,《序》说恐不合诗意。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曰:“《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大致概括出秦诗的特色。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1]。 王于兴师[2],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裳, 战袍共同伙着穿。 国王兴兵要征讨, 赶快修好戈和矛。 你我一同把仇报。

  【注释】

  [1]袍:长衣。就是斗篷,白天当衣,夜里当被。

  [2]王:指周天子。一说指秦国国君。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0522.jpg">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3]。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4]!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裳, 汗衫共同伙着穿。 国王兴兵要征讨, 赶快修好戟和矛。 你我并肩对敌寇。

  【注释】

  [3]泽:同“襗”,贴身内衣。

  [4]作:起。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0522.jpg">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5]。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裳, 战裙共同伙着穿。 国王兴兵要征讨, 赶快修好铠甲刀。 你我同行去战斗。

  【注释】

  [5]裳:下衣,战裙。

 

渭阳

  【题解】

  这是一首外甥送别舅舅的送别诗。据诗中所说,外甥送给舅舅的礼物是“路车乘黄”、“琼瑰玉佩”,即一辆路车、四匹黄马和珠宝美玉。这些东西都是非常贵重的,非一般平民所能拥有。因此有人说,这个外甥是秦穆公的儿子秦康公,其时还是太子。舅舅即是有名的晋文公重耳。《毛诗序》说:“《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也。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案曰:“赠送文公,乃康公为太子时事,似不必即位后方作诗,鲁、韩不言,不可从也。”《序》说“康公念母”也有一定道理。诗中“悠悠我思”包含的感情很丰富,思母之情即在其中。方玉润评论此诗说:“见舅思母,人情之常。……盖‘悠悠我思’句,情真意挚,往复读之,悱恻动人,故知其有无限情怀也。”又说:“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的确,杜甫诗“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储光羲诗“停车渭阳暮,望望入秦京”,用的典故,就是《渭阳》一诗。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我送舅氏, 曰至渭阳[1]。 何以赠之? 路车乘黄[2]。

  【译文】

  我送舅舅, 送到渭阳。 什么礼物送给他? 一辆路车四匹马。

  【注释】

  [1]渭:渭水。阳:河流的北面。

  [2]路车:古代诸侯乘的车。乘(shèng)黄:四匹黄马。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1164.jpg">

  我送舅氏, 悠悠我思[3]。 何以赠之? 琼瑰玉佩[4]。

  【译文】

  我送舅舅, 思绪长长。 什么礼物送给他? 美玉饰品身上挂。

  【注释】

  [3]悠悠:思绪长久。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康公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4]琼瑰:美玉。

 

权舆

  【题解】

  《毛诗序》说:“《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三家诗无异义。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说:“贤者去就,只争礼貌间耳。而此诗所较,不过区区安居餔歠事,恐非贤者志也。……盖贤者每欲微罪行,不欲为苟去,恐张君过耳。康公之失,当不止是故,贤者藉是乘机而作也。不然,食至无余,而且不饱,康公礼貌纵衰,何至此极耶?”这是说康公可能有更大的问题,才使贤者离去,说吃不饱只是借口而已。这是方氏的理解。后来还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

  於[1],我乎! 夏屋渠渠[2], 今也每食无余。 於嗟乎[3]! 不承权舆[4]!

  【译文】

  唉,我呀! 从前住在高楼大厦之中, 而今每顿饭都吃得一干二净。 唉呀呀! 再不能重见当初的光景!

  【注释】

  [1]於(wū):叹词。

  [2]夏屋:大屋。《毛传》:“夏,大也。”渠渠:屋子高大宽敞貌。

  [3]於嗟乎:悲叹声。於,同“吁”。

  [4]承:继承。权舆:当初。方玉润《诗经原始》:“胡氏一桂曰:作量自权始,以准量由此而生;造车自舆始,以盖轸由此而起,故谓始曰权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1333.jpg">

  於,我乎? 每食四簋[5], 今也每食不饱。 於嗟乎! 不承权舆。

  【译文】

  唉,我呀! 从前每顿饭都是四盘佳肴, 而今每顿饭都不能吃饱, 唉呀呀! 再不能重见当初的美好!

  【注释】

  [5]簋(guǐ):古代的盛食具,圆形,有耳。

 

陈风

  “陈风”即陈地的乐调。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州一带。武王克商后,将帝舜的后人妫满封到这里,是为胡公,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大姬嫁给了胡公。其地在诸夏之南,与吴楚之地为邻,土地平旷,无名山大川。此地人性平缓,崇信巫鬼,少北方刚烈之气,多南方绮靡之风。今存诗十篇,多为东周以后作品,以描写婚恋习俗与歌舞之作为多。

 

宛丘

  【题解】

  《毛诗序》说:“《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朱熹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说:“幽公但以谥恶,故得游荡无度之诗,未敢信也。”郑玄《诗谱》云:“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这是说大姬的爱好影响到民俗,以致陈地巫风盛行,爱好歌舞。所以这些巫女不论冷天热天都在宛丘跳舞,她们手持羽扇,在鼓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此诗可能描写的就是一名男子爱上在宛丘跳舞的巫女的情景。男子心中虽然充满爱慕之情,且自知这种感情是没有结果的,但他仍很欣赏女子婉转多姿的舞态。女子无论寒冬酷暑都在为人们祝祷而舞,想来男子也没有停止他欣赏的眼神吧!

  子之汤兮[1], 宛丘之上兮[2]。 洵有情兮[3], 而无望兮。

  【译文】

  你舞姿回旋荡漾, 舞动那宛丘之上。 我真心爱慕你啊, 只可惜没有希望。

  【注释】

  [1]子:你。此指跳舞的巫女。汤:通“荡”,这里指舞动的样子。

  [2]宛丘:陈国地名,是游览之地。

  [3]洵:确实。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1W2.jpg">

  坎其击鼓[4],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5]。

  【译文】

  敲得鼓儿咚咚响, 舞动宛丘平地上。 无论寒冬与炎夏, 洁白鹭羽手中扬。

  【注释】

  [4]坎其:即“坎坎”,描写击鼓、击缶之声。

  [5]值:指持或戴。鹭羽:用鹭鸶鸟的羽毛制成的饰物。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1W2.jpg">

  坎其击缶[6],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翿[7]。

  【译文】

  敲起瓦缶当当响, 舞动宛丘大道上。 无论寒冬与炎夏, 鹭羽饰物戴头上。

  【注释】

  [6]缶(fǒu):瓦质的打击乐器。

  [7]鹭翿(dào):用鹭羽制成的舞具。

 

东门之枌

  【题解】

  《毛诗序》说:“《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朱熹《诗集传》说:“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认为不是刺幽公。我们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相爱、聚会歌舞、相互赠答的情歌。聚会时,妇女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来到这里跳舞,青年男女相互赠答,通篇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氛。旧说以为是在“枌栩之下歌舞以娱神”(颜师古)或“起学巫祝,鼓舞事神”(东汉王符《潜夫论》)。

  东门之枌[1], 宛丘之栩[2]。 子仲之子[3], 婆娑其下[4]。

  【译文】

  东门外白榆粗壮, 宛丘上栎树成行。 子仲家的好姑娘, 树下翩翩起舞忙。

  【注释】

  [1]东门:指陈国的城门,地近宛丘。枌(fén):白榆树。

  [2]栩(xǔ):栎树。

  [3]子仲:姓氏。

  [4]婆娑:跳舞时旋转摇摆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2H0.jpg">

  穀旦于差[5], 南方之原[6]。 不绩其麻[7], 市也婆娑[8]。

  【译文】

  挑选一个好日子, 同到南边高原上。 不再忙碌织麻线, 闹市那里舞一场。

  【注释】

  [5]穀旦:即“吉日”,好日子。于:语助词。差(chāi):选择。

  [6]原:高平之地,即原野。即上章“东门”、“宛丘”之地。

  [7]绩:纺。

  [8]市:街市,人杂聚的地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2H0.jpg">

  穀旦于逝[9], 越以鬷迈[10]。 视尔如荍[11], 贻我握椒[12]。

  【译文】

  美好日子同前往, 众人集队排成行。 看你像那锦葵花, 赠我一把花椒香。

  【注释】

  [9]逝:往。趁好日子前往欢聚。

  [10]越以:发语词。同“于以”。鬷(zōng):众。迈:行。

  [11]荍(qiáo):草名,即锦葵。似芜菁,花色多种,一般为粉红的或深紫色。

  [12]贻:赠送。握椒:指成把的花椒。

 

衡门

  【题解】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安贫寡欲的思想。但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有的认为是一位没落贵族,破落后以此自我安慰。有的说是一位失恋者,找不到理想对象,降低了要求。读者可自己体味。《毛诗序》说:“《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反驳说:“僖公,君临万民者也。纵愿而无立志,诱之以政焉而进于道也可,奈何以无求于世之志劝之?岂非所诱反其所望乎?”反驳得很正确。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这首诗也是一位饿饭的破落贵族作的。他吃鱼本来有吃河鲂河鲤的资格,……但是贫穷了,吃不起了。他娶妻本来有娶齐姜、宋子的资格,但是贫穷了,娶不起了。娶不起,吃不起,偏偏要说两句漂亮话,这正是破落贵族的根性。”郭氏分析也很有道理。

  衡门之下[1], 可以栖迟[2]。 泌之洋洋[3], 可以乐饥[4]。

  【译文】

  横木做门简陋屋, 可以栖身可以住。 泌水清清长流淌, 清水也可充饥肠。

  【注释】

  [1]衡门:横木为门。这里指简陋的房屋。一说为城门之名。

  [2]栖迟:休息。

  [3]泌:水名。指陈国泌邱的泉水名。洋洋:水盛的样子。

  [4]乐饥:疗饥,充饥。《鲁诗》、《韩诗》“乐”作“疗”。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2127.jpg">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5]? 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6]?

  【译文】

  难道我们要吃鱼, 黄河鲂鱼才算香? 难道我们要娶妻, 非娶齐国姜姑娘?

  【注释】

  [5]鲂:鱼名,鱼中味美者。

  [6]齐之姜:齐国姓姜的贵族女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2127.jpg">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 必宋之子[7]?

  【译文】

  难道我们要吃鱼, 黄河鲤鱼才可尝? 难道我们要娶妻, 非娶宋国子姑娘?

  【注释】

  [7]宋之子:宋国子姓的贵族女子。

 

东门之池

  【题解】

  这是一首男子向女子求爱的歌。通篇只表达爱慕不已之意,反复道之。以池可浸物,兴人可快心。《毛诗序》说:“《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崔述《读风偶识》反驳说:“沤麻沤苎,绝不见有淫昏之意。即使君果淫昏,亦当思得贤臣以匡正之,何至望之女子?”可见《序》说与诗意不符。朱熹认为:“此亦男女会遇之辞。盖因其会遇之地、所见之物,以起兴也。”得诗之旨。

  东门之池[1], 可以沤麻[2]。 彼美淑姬[3], 可与晤歌[4]。

  【译文】

  东门外面护城池, 可以用作沤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 可以和她相对唱。

  【注释】

  [1]池:水池。《毛传》:“池,城池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者有城必有池,《孟子》‘凿斯池也,筑斯城也’是也。池皆设于城外,所以护城。”即“池”为护城河。

  [2]沤麻:将新割的麻浸在水中。沤,浸泡。麻经过水泡,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3]淑姬:淑,善,美。姬,周之姓。一说当从别本作“叔姬”。叔,指排行第三。

  [4]晤歌:相对唱歌,即对歌。《毛传》:“晤,遇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3428.jpg">

  东门之池, 可以沤纻[5]。 彼美淑姬, 可与晤语[6]。

  【译文】

  东门外面护城池, 可以用作沤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 可以聊天话家常。

  【注释】

  [5]纻(zhù):麻属,纤维可以织布。

  [6]晤语:对话。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3428.jpg">

  东门之池, 可以纻菅[7]。 彼美淑姬, 可与晤言。

  【译文】

  东门外面护城池, 可以用作浸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 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

  [7]菅:草名,芦荻一类的草,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东门之杨

  【题解】

  这是一首写男女约会而久候不至的诗。诗的画面很美,东门之外,白杨枝叶繁茂,风吹树叶沙沙作响;天上星斗满天,星光明亮闪烁。在这样的黄昏夜晚,有情人能够相会是一件多么惬意的赏心乐事啊!可惜心爱的人却没有如约而至,多么让人失望。短短的八句诗,留给人无限惆怅。朱熹认为:“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得诗之旨。

  东门之杨, 其叶牂牂[1]。 昏以为期[2], 明星煌煌[3]。

  【译文】

  东门外面有白杨, 枝繁叶茂好地方。 相约黄昏来相会, 等到众星闪闪亮。

  【注释】

  [1]牂牂(zāng):枝叶茂盛的样子。

  [2]昏:黄昏。期:约定。

  [3]明星:明亮的星星。一说指启明星。煌煌:明亮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3525.jpg">

  东门之杨, 其叶肺肺[4]。 昏以为期, 明星晢晢[5]。

  【译文】

  东门外面有白杨, 风吹树叶沙沙响。 相约黄昏来相会, 等到启明星儿亮。

  【注释】

  [4]肺肺(pèi):也是枝叶茂盛貌。

  [5]晢晢(zhé):明亮貌。

 

墓门

  【题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但讽刺的是何人呢?《毛诗序》说:“《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是春秋时陈国国君桓公的弟弟,他在桓公生病时杀死了太子免,并在桓公死后篡位,陈国因而大乱。朱熹则认为讽刺对象不详,他说“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不管指谁,从诗中可看出是个做了坏事不知改悔的坏东西。

  墓门有棘[1], 斧以斯之[2]。 夫也不良[3],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4]。

  【译文】

  墓门有棵酸枣树, 拿起斧头劈掉它。 那人不是善良辈, 国人全都知道他。 知道他也不改正, 从前就是这德行。

  【注释】

  [1]墓门:墓道之门。一说为陈国城门。

  [2]斯:劈开。

  [3]夫:彼,指不良之人。

  [4]谁昔:畴昔,从前。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4395.jpg">

  墓门有梅[5], 有鸮萃止[6]。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7]。 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8]。

  【译文】

  墓门有棵酸枣树, 猫头鹰在上面住。 那人不是善良人, 唱歌劝他要醒悟。 劝勉告诫他不顾, 想起我言难(nàn)临头。

  【注释】

  [5]梅:应作“棘”。“梅”的古文作“槑”,与“棘”形似而误。

  [6]鸮(xiāo):猫头鹰。古人以为不祥之鸟。萃:集,停息。止:语尾助词。

  [7]讯:亦作“谇”,劝谏之意。

  [8]颠倒:指国事纷乱。

 

防有鹊巢

  【题解】

  这是相爱的人害怕被人离间而失去爱情所唱的歌。诗中列举了三种世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坚信他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变化。但又不能完全清除心中的忧虑,因而又忧心忡忡。《毛诗序》说:“《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朱熹不同意此说。他说:“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辞。”方玉润也说:“此诗忧谗无疑,惟《序》以宣公实之,则不得其确。”认为非实指宣公,而是“《风》诗托兴甚远,凡属君亲朋友,意有难宣之处,莫不假托男女夫妇词婉转以达之”(《诗经原始》)。没有指出具体意向。

  防有鹊巢[1], 邛有旨苕[2]。 谁侜予美[3]? 心焉忉忉[4]。

  【译文】

  哪见过堤上筑鹊巢, 哪见过土丘长水草。 谁在离间我心上人? 我心里愁苦又烦恼。

  【注释】

  [1]防:堤坝。

  [2]邛(qióng):土丘。旨:味美。苕(tiáo):一种蔓生植物,生在低湿的地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鹊巢宜于林木,今言防有,非其所应有也。不应有而以为有,所以为谗言也。……苕生于下湿,今诗言邛有者,亦以喻谗言之不可信。”

  [3]侜(zhōu):欺骗,挑拨。予美:我的爱人。

  [4]忉忉(dāo):忧愁不安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4162.jpg">

  中唐有甓[5], 邛有旨鹝[6]。 谁侜予美? 心焉惕惕[7]。

  【译文】

  哪见过庭院瓦铺道, 哪见过山上长绶草。 谁在离间我心上人? 我心里害怕又烦恼。

  【注释】

  [5]中唐:古代堂前或门内的甬道。甓(pì):砖瓦。

  [6]鹝(yì):杂色小草,又叫绶草。

  [7]惕惕:恐惧不安的样子。

 

月出

  【题解】

  《毛诗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说得比较笼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朱说十分切合诗意。这确是一首月下怀念美人的诗。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月光如水。清幽的月色最动人情思,青年男子不由地思念起自己心中爱慕的姑娘。但这美丽的姑娘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甚至只是可想而不可见,怎能不让他心烦意乱,忧思百结!诗中的景象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图景,正如陈子展所说,是从“幻想虚神着笔”(《诗经直解》),因此营造出一个迷离缥缈的神秘境界,使全诗有一种朦胧的美。《神女赋》和《洛神赋》大概受到此诗的启发。还应指出的是,《月出》诗首次揭示出望月和思念之间的关系,对后代诗人的启发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诗人的一些怀人诗都写到了月亮、月光。见月怀人和望月思乡几乎成了一条创作的规律。

  月出皎兮[1], 佼人僚兮[2]。 舒窈纠兮[3], 劳心悄兮[4]。

  【译文】

  明月皎皎出天空, 美人娇美体轻盈。 缓步慢走多妖娆, 想她使我心焦躁。

  【注释】

  [1]皎:形容月光清澈明亮。

  [2]佼(jiǎo):美好。僚(liǎo):“嫽”的假借字,娇美的样子。

  [3]舒:缓,形容女子端庄文静。窈纠(yǎo jiǎo):联绵词,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姿态。下两章“忧(yǒu)受”、“夭绍”,义同。

  [4]劳:忧。悄:忧愁的样子。下两章“慅(cǎo)”、“惨”,义同“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5404.jpg">

  月出皓兮[5], 佼人懰兮[6]。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译文】

  明月皓皓挂天空, 月下美人真俊俏。 步履舒缓身婀娜, 想她使我心烦恼。

  【注释】

  [5]皓(hào):清澈明亮。

  [6]懰(liú):“嬼”的假借字。《广韵》:“嬼,美好。”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5404.jpg">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译文】

  明月高悬照四方, 美人月下神采扬。 缓步行来姿态美, 想她使我心忧伤。

 

株林

  【题解】

  这是诗人用委婉含蓄之笔,讽刺陈灵公和夏姬**之诗。《毛诗序》说:“《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夏姬是郑穆公之女,嫁给陈大夫夏御叔。生子夏徵舒,字子南。据《左传》宣九年、十年记载,夏姬很漂亮,陈灵公和他的大臣孔宁、仪行父都与之私通,而且肆无忌惮。有一次,君臣三人在夏姬家饮酒,灵公被夏姬的儿子夏徵舒杀死。孔宁、仪行父逃亡国外。诗之所咏,就是陈灵公朝夕来往于夏氏株邑,并在夏氏邑中修建台阁之事。诗中说在株林筑台是为了找夏南,不明说找夏姬,运用的是婉讽的方法。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说:“灵公与其臣孔宁、仪行父淫于夏姬,事见《春秋传》。而此诗故作疑信之谓,非特诗人忠厚,不肯直道人隐,抑亦善摹人情,如见忸怩之态。……诗人即体此情为之写照,不必更露淫字,而宣淫无忌之情已跃然纸上,毫无遁形,可谓神化之笔。”

  胡为乎株林[1]? 从夏南[2]; 匪适株林[3], 从夏南!

  【译文】

  为何要到株林去? 那是为了找夏南; 不是为到株林玩, 而是为了找夏南!

  【注释】

  [1]株林:地名,是陈大夫夏徵舒的食邑。在今河南西华西南,夏亭镇北。一说株为邑名,邑外有林。亦可。

  [2]从:当训为“因”。夏南:即夏徵舒,字子南,以氏配字,谓之夏南,夏姬之子。

  [3]匪:非,不是。适:往。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5a5.jpg">

  驾我乘马[4], 说于株野[5]; 乘我乘驹[6], 朝食于株[7]。

  【译文】

  驾着我的马车跑, 株林郊外卸下鞍; 再换我的矫健马, 奔到株林吃早餐。

  【注释】

  [4]我:指陈灵公。陈奂《诗毛氏传疏》:“我,我灵公也。”诗人代用其口吻。

  [5]说:通“税”,停车。

  [6]乘:驾,动词。乘驹:当作“乘骄”。陈奂《诗毛氏传疏》:“驹,当依《释文》作“骄”。乘骄,四马皆骄也。《汉广》传:‘五尺以上曰骄。’”

  [7]朝食:早餐。

 

泽陂

  【题解】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男子追求他的心上人而不可得的烦恼。也有人认为是女子追求男子的诗。从诗中“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等句子看,是和《关雎》、《月出》相类的诗,都是叙述相思及追求不到的痛苦和忧愁。《毛诗序》说:“《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此《序》前后内容不相连属,也无因果关系,纯为牵强附会。还是朱熹说得明白,他说:“此诗之旨与《月出》相类,言彼泽之陂,则有蒲与荷矣,有美一人而不可见,则虽忧伤而如之何哉?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而已。”

  彼泽之陂[1], 有蒲与荷[2]。 有美一人, 伤如之何[3]? 寤寐无为[4], 涕泗滂沱[5]。

  【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 池中有蒲草与荷花。 那边有个美人儿, 我爱他(她)爱得没办法。 日夜想他(她)难入睡, 哭得眼泪哗啦啦。

  【注释】

  [1]泽:池塘。陂(bēi):堤岸。

  [2]蒲:一种水草。

  [3]伤:因思念而忧伤。

  [4]无为:无办法。

  [5]涕:眼泪。泗:鼻涕。滂沱(pāng tuó):本意是雨下得大,此处形容泪涕俱下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5548.jpg">

  彼泽之陂, 有蒲与蕑[6]。 有美一人, 硕大且卷[7]。 寤寐无为, 中心悁悁[8]。

  【译文】

  池塘四周堤坝高, 池中有莲蓬与蒲草。 那边有个美人儿, 身材修长容貌好。 日夜想他(她)睡不着, 内心郁闷愁难熬。

  【注释】

  [6]蕑(jiān):《鲁诗》作“莲”。莲蓬,荷花的果实。

  [7]卷:头发卷曲而美的样子。

  [8]悁悁(yuān):忧郁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5548.jpg">

  彼泽之陂, 有蒲菡萏[9]。 有美一人, 硕大且俨[10]。 寤寐无为, 辗转伏枕。

  【译文】

  池塘四周堤坝高, 池中有荷花与蒲草。 那边有个美人儿, 身材修长风度好。 日夜想他(她)睡不着, 伏枕辗转多烦恼。

  【注释】

  [9]菡萏(hàn dàn):荷花。

  [10]俨:端庄矜持的样子。

 

桧风

  “桧(kuài)风”,即桧地的乐调。桧地在今河南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其君妘姓,祝融之后。周平王初,为郑武公所灭,其地为郑所有。今存诗四篇,一般认为都是郐亡国之前的诗,格调低沉忧伤。

 

羔裘

  【题解】

  这首诗有两种解释:一是讽刺国君耽于豪华而忽视政治,臣下谏而不听,于是作了这首政治怨刺诗。《毛诗序》说:“《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方玉润也认为此诗是“伤桧君贪冒,不知危在旦夕也”,“此必国势将危,其君不知,犹以宝货为奇,终日游宴,边幅是修,臣下忧之,谏而不听,夫然后去。去之而又不忍遽绝其君,乃形诸歌咏以见志也”。二是写情人相思的痛苦。写一位女子思念她心仪的男子,这位男子是位官员,平时闲居穿着羔皮衣,上朝时穿着狐皮裘,这形象深深印在女子的脑海中,一想起他的样子,就使她陷入深深的思恋之苦。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更符合诗意。

  羔裘逍遥[1], 狐裘以朝[2]。 岂不尔思? 劳心忉忉[3]。

  【译文】

  你闲游时穿着羔皮袍, 上朝时穿着狐皮氅。 怎能让我不忧思? 焦虑不安心忧伤。

  【注释】

  [1]羔裘:羊皮裘。朱熹《诗集传》:“缁衣羔裘,诸侯之朝服。”逍遥:悠闲游荡之貌。

  [2]狐裘:狐皮制成的皮袄。朝:上朝,指朝见国君。朱熹《诗集传》:“锦衣狐裘,其朝天子之服也。”

  [3]忉忉:忧思不安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C63.jpg">

  羔裘翱翔[4], 狐裘在堂[5]。 岂不尔思? 我心忧伤!

  【译文】

  你闲逛时披着羔皮衣, 上朝时穿着狐皮氅。 怎能让我不忧思? 思念使我心忧伤!

  【注释】

  [4]翱翔:遨游。

  [5]堂:指朝堂,与上“朝”意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C63.jpg">

  羔裘如膏[6], 日出有曜[7]。 岂不尔思? 中心是悼[8]!

  【译文】

  羔皮大衣洁白如膏, 日光下更显得光彩闪耀。 怎能让我不忧思? 内心哀伤怎忘掉!

  【注释】

  [6]膏:油脂,这里形容皮毛光洁。

  [7]曜(yào):光耀。

  [8]悼:哀伤。

 

素冠

  【题解】

  对于此诗的主旨也有多种说法。《毛诗序》说:“刺不能三年。”即讽刺时人不能遵从守丧三年的古礼。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说作了有力驳斥。姚氏认为:“此诗本不知指何事何人,但‘劳心’、‘伤悲’之词,‘同归’、‘如一’之语,或如诸篇以为思君子可以,为妇人思男亦可。何必泥‘素’之一字乎?”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素冠》,伤桧君被执,愿与同归就戮也。”“窃以为棘人素服,必其人以非罪而在缧絏之中,适所服者素服耳,而幸而见之,以至于伤悲。愿与同归如一者,非其所亲,即素所爱敬之人,故至‘劳心慱慱’而不能自已也。然律以首篇之义,或桧君国破被执,拘于丛棘,其臣见之不胜悲痛,愿与同归就戮,亦未可知。”还有人认为是一篇悼亡诗,是一位妇女为悼念亡夫而作。

  庶见素冠兮[1], 棘人栾栾兮[2], 劳心慱慱兮[3]。

  【译文】

  看你戴着白帽的形象, 见你骨瘦如柴不成人样, 让我心中万分忧伤。

  【注释】

  [1]庶:幸也。素冠:白帽。

  [2]棘人:瘠瘦。或以为服罪之人。栾栾:拘栾之意。

  [3]慱慱(tuán):忧思之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D41.jpg">

  庶见素衣兮, 我心伤悲兮, 聊与子同归兮[4]。

  【译文】

  见你身着白衣的模样, 我心顿时陷入巨大悲伤, 我愿与你同归无论何方。

  【注释】

  [4]聊:愿,一说“且”。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D41.jpg">

  庶见素韠兮[5], 我心蕴结兮[6], 聊与子如一兮[7]。

  【译文】

  看你系着白色蔽膝的模样, 忧愁顿时郁积在我心房, 愿与你共生死如同一人一样。

  【注释】

  [5]韠(bì):蔽膝,古人服饰。

  [6]蕴结:郁结。指胸中悒郁不解。

  [7]如一:如同一人。

 

隰有苌楚

  【题解】

  这是写遭遇祸乱的诗。对此诗主旨,历来颇有争议。一说是没落贵族的悲观厌世之作,一说表现政繁赋重,民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无知无忧之作。还有人认为是女子爱慕一位未婚男子的恋歌。而《毛诗序》说:“《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认为是桧人痛恨其国君荒淫无耻,盼望有一位清心寡欲的国君。仔细玩味此诗,觉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极端的悲苦,如果没有大悲大苦,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谁会羡慕世间的动植物呢!联系桧国在东周初年被郑国所灭的这段历史,方玉润认为:“此遭乱诗也。”“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诗经原始》)此说最切合诗意。

  隰有苌楚[1], 猗傩其枝[2]。 夭之沃沃[3], 乐子之无知[4]。

  【译文】

  低洼地上长羊桃, 蔓长藤绕枝繁茂。 鲜嫩润泽长势好, 羡慕你没有知觉不烦恼。

  【注释】

  [1]隰(xí):低湿的地方。苌(cháng)楚:蔓生植物,又叫羊桃、猕猴桃。

  [2]猗傩(ē nuó):义同“婀娜”,茂盛而柔美的样子。

  [3]夭:少。指苌楚处于茁壮成长时期。沃沃:形容叶子润泽的样子。

  [4]乐:喜。这里有羡慕之意。子:指苌楚。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L28.jpg">

  隰有苌楚, 猗傩其华。 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家[5]。

  【译文】

  低洼地上长羊桃, 蔓长藤绕花儿俏。 鲜嫩润泽长势好, 羡慕你无牵无挂无家小。

  【注释】

  [5]无家:没有家室。下章“无室”义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IL28.jpg">

  隰有苌楚, 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室。

  【译文】

  低洼地上长羊桃, 果实累累挂蔓条。 鲜嫩润泽长势好, 羡慕你没有家室要关照。

 

匪风

  【题解】

  这首诗到底说的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说:“《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思周道,就是向往周朝的政治。朱熹《诗集传》说:“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认为此诗是感叹周朝衰微的。还有认为是服役的人思念家乡的,妻子送夫服役的,等等。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或役夫思乡的诗。

  匪风发兮[1], 匪车偈兮[2]。 顾瞻周道, 中心怛兮[3]。

  【译文】

  风儿刮得呼呼响, 车子跑得飞一样。 回头望着离家路, 想念家人真忧伤。

  【注释】

  [1]匪风:那风。匪,通“彼”,那。发:起。

  [2]偈(jié):车马急驰的样子。

  [3]周道:大道。

  [4]怛(dá):忧伤。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3U3.jpg">

  匪风飘兮[4], 匪车嘌兮[5]。 顾瞻周道, 中心吊兮[6]。

  【译文】

  风儿刮得直打旋, 车子疾驰不安全。 回头望着离家路, 想念家人泪涟涟。

  【注释】

  [5]飘:飘风,旋风。这里指风势疾速回旋的样子。

  [6]嘌(piāo):疾速。

  [7]吊:悲伤。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3U3.jpg">

  谁能亨鱼? 溉之釜鬵[7]。 谁将西归? 怀之好音[8]。

  【译文】

  谁能烹鱼和烧饭, 我来涮锅又洗碗。 谁将西归回乡去, 托他带信报平安。

  【注释】

  [8]溉:洗涤。釜:锅。鬵(qín):大锅。

  [9]怀:遗,带给。好音:平安消息。

 

曹风

  曹国地在今山东的菏泽、定陶、曹州一带。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此,公元前五世纪为宋所灭。今存诗四篇。内容有感叹人生短暂的,有叹息盛衰无常的,有讽刺小人的,有赞美荀伯的。大概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其国小事微,诗亦无足重轻。采风者录之,聊以备一国之俗云尔。”

 

蜉蝣

  【题解】

  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古人常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时何处。这首诗到底是谁在感叹、为何感叹?《毛诗序》说:“《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郑笺》:“喻昭公之朝,其群臣皆小人也。徒整饰其衣裳,不知国之将迫协,君臣死亡无日,如渠略(即蜉蝣)然。”这是说此诗是讽刺曹国君臣的。但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之,而欲其于我归处耳。《序》以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朱氏认为是讽刺当时一些没有远见的人,也有可能是讽刺曹国国君,但无可考证。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于诗旨未当,盖蜉蝣为物,其细已甚,何奢之有?取以为比,大不相类。天下刺奢之物甚多,诗人岂独有取于掘土而出、朝生暮死之微虫耶?即以为玩细娱而忘远虑,亦视乎其人之所关轻重为何如耳。若国君则所系匪轻,小民又何足为重?……曹即无征,难以臆测,阙之可也。”也认为说讽刺曹国君臣没有证据,因而直接注明诗旨“未详”。我们认为这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

  蜉蝣之羽[1], 衣裳楚楚[2]。 心之忧矣, 于我归处[3]。

  【译文】

  蜉蝣展动着翅膀, 衣裳鲜明又漂亮。 我的心多么忧伤, 我的归宿在何方。

  【注释】

  [1]蜉蝣(fú yóu):昆虫,也叫渠略。形如天牛而小,翅薄而透明,能飞。夏月阴雨时自地中出,朝生而暮死。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于:同“与”义。归处:指死亡。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3509.jpg">

  蜉蝣之翼, 采采衣服[4]。 心之忧矣, 于我归息。

  【译文】

  蜉蝣展翅在飞翔, 衣服华丽闪亮亮。 我的心多么忧伤, 我会归息在何方。

  【注释】

  [4]采采:华丽鲜明的样子。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3509.jpg">

  蜉蝣掘阅[5], 麻衣如雪[6]。 心之忧矣, 于我归说[7]。

  【译文】

  蜉蝣穿洞到人间, 麻衣白亮如雪片。 我的心多么忧伤, 我会归止在何方。

  【注释】

  [5]掘阅:穿穴。阅,通“穴”。

  [6]麻衣:白布衣。这里指蜉蝣透明的羽翼。

  [7]说:通“税”,止息。

 

候人

  【题解】

  这首诗表达了对清贫劳苦的小官“候人”的同情,同时又嘲讽了那些“不称其服”的新贵。全诗用候人的贫寒劳累和新贵的华服不职相对比,用鹈鹕不捕鱼比喻新贵的不称职,用虹霓的光彩比喻新贵颐指气使的气焰,章法多变,但没有叠床架屋之感。《毛诗序》说:“《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认为是讽刺曹共公的。方玉润也赞同此说,并进一步阐明史实:“僖二十八年春,晋文公伐曹。三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曹国贤大夫),而乘轩者三百人,即诗所谓‘三百赤芾’是也。曰‘荟蔚’、‘朝隮’,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曰‘婉娈’、‘斯饥’,言贤者守贞而反困穷也。”(《诗经原始》)可备一说。

  彼候人兮[1], 何戈与祋[2]。 彼其之子, 三百赤芾[3]。

  【译文】

  官职低微的候人, 背着长戈和祋棍。 那些朝中新贵们, 身穿朝服三百人。

  【注释】

  [1]候人:掌管迎送宾客的小官。

  [2]何:同“荷”,扛,担。戈、祋(duì):古代兵器名。

  [3]赤芾(fú):皮革做的红色蔽膝。《毛传》:“大夫以上,赤芾乘轩。”这是“彼其之子”的装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X4.jpg">

  维鹈在梁[4], 不濡其翼[5]。 彼其之子, 不称其服。

  【译文】

  鹈鹕守在鱼梁上, 居然未曾湿翅膀。 那些朝中新贵们, 哪配身穿贵族装。

  【注释】

  [4]鹈(tí):即鹈鹕,一种水鸟。《孔疏》:“郭璞曰:鹈鹕好群飞,如水食鱼,故名洿泽。”梁:水中鱼坝。

  [5]濡:沾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X4.jpg">

  维鹈在梁, 不濡其咮[6]。 彼其之子, 不遂其媾[7]。

  【译文】

  鹈鹕守在鱼梁上, 嘴都不湿不应当。 那些朝中新贵们, 得宠称心难久长。

  【注释】

  [6]咮:鸟嘴。

  [7]遂:遂意,称心。媾(gòu):宠爱。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X4.jpg">

  荟兮蔚兮[8], 南山朝隮[9]。 婉兮娈兮[10], 季女斯饥[11]。

  【译文】

  云漫漫啊雾濛濛, 南山早晨出彩虹。 娇小可爱候人女, 没有饭吃饿肚肠。

  【注释】

  [8]荟(huì)、蔚:云雾弥漫的样子。

  [9]朝隮(jì):早上的彩虹。隮,虹。

  [10]婉、娈:柔顺美好的样子。

  [11]季女:少女。此指候人的**。斯:语助词。

 

鸤鸠

  【题解】

  《鸤鸠》一篇讲的是什么,历来有众多说法。陈子展说:“究竟此诗主题维何?歧解之多,争论之烈,头绪紊乱,不可爬梳,在诗三百中亦为突出之一篇。”(《诗经直解》)有认为是赞美的,赞美谁呢?有美曹叔振铎、美公子臧、美僖负羁、美周公、美晋文公、美一般君子,等等。有认为是讽刺的,刺的是谁呢?有认为刺曹共公、刺晋文公,或不实指其人的。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鸤鸠》,追美曹之先君德足正人也。”“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者比。”“诗卒章云‘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则明明有其人在,非虚词也。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故以为‘美振铎’之说者,亦庶几焉。”通读全诗,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篇赞美君子德行的诗。赞美君子仪表如一,表现他的心志专一坚定。赞美鸤鸠之子逐渐长大,分布于广阔的田野,自食其力,象征着君子的影响逐渐扩大,以至于“正是四国”、“正是国人”。最后是祝愿他享有长寿之福。

  鸤鸠在桑[1], 其子七兮[2]。 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3]。 其仪一兮, 心如结兮[4]。

  【译文】

  布谷筑巢桑树上, 养育许多小小鸟。 贤明高尚的君子, 仪容始终最美好。 仪容始终最美好, 内心坚定有节操。

  【注释】

  [1]鸤(shī)鸠:即布谷鸟。

  [2]其子七:旧说布谷有七子。七,虚数,言其多。古人以为鸤鸠有七子,早晨喂食从头到尾,下午喂食从尾至头,始终均平如一。

  [3]仪:威仪,即今言风度、仪容。一:始终如一。

  [4]结:凝结,固结。言心之坚定。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J3.jpg">

  鸤鸠在桑, 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 其带伊丝[5]。 其带伊丝, 其弁伊骐[6]。

  【译文】

  布谷筑巢桑树上, 小鸟嬉闹在梅枝。 贤明高尚的君子, 腰间大带系素丝。 腰间大带系素丝, 头上帽儿黑皮饰。

  【注释】

  [5]带:大带。缠在腰间,两头垂下。伊:语助词,相当于维、为。

  [6]其弁(biàn)伊骐(qí):弁是帽子的一种,用布帛或布革制成。马青黑色为“骐”,这里是指弁的颜色为黑色。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J3.jpg">

  鸤鸠有桑, 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 其仪不忒[7]。 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8]。

  【译文】

  布谷筑巢桑树上, 小鸟欢叫酸枣间。 贤明高尚的君子, 仪容如一不改变。 仪容如一不改变, 各国学习好标杆。

  【注释】

  [7]忒(tè):偏差,差错。

  [8]正:长,领导,指榜样。一说纠正。四国:四方之国。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4J3.jpg">

  鸤鸠在桑, 其子在榛[9]。 淑人君子, 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 胡不万年[10]。

  【译文】

  布谷筑巢桑树上, 小鸟嬉闹榛树间。 贤明高尚的君子, 全国民众好长官。 全国民众好长官, 祝他长寿万万年。

  【注释】

  [9]榛:木名。一说丛生之木。

  [10]胡:何。

 

下泉

  【题解】

  这首诗是写曹国臣子感伤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以强凌弱,小国得不到保护,因而怀念周初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诗人以寒泉浸草比喻大国侵凌小国,而自己忧愁叹息难以入睡,总是怀想周王朝强盛的日子。方玉润说:“《下泉》,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夫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今晋文入曹,执其君,分其田,以释私憾,宁能使曹人帖然心服乎?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又况承王命而布王恩者,有九州之伯以制之。昔者,郇国之君尝承是命治诸侯而有功矣,而今不然也。不能不忾然寤叹,以念周京,如苞稂之见浸下泉,日芜没而自伤耳。”《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序》认为此诗主旨为曹人痛恨曹共公,而思念贤明君王的出现。

  冽彼下泉[1], 浸彼苞稂[2]。 忾我寤叹[3], 念彼周京[4]。

  【译文】

  寒冽泉水往外冒, 浸泡丛丛狗尾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 怀念强盛周王朝。

  【注释】

  [1]冽(liè):寒冷。下泉:地下的泉水。

  [2]苞:植物丛生貌。稂(láng):像谷子的一种野草,也叫狗尾巴草。

  [3]忾(kài):叹息声。

  [4]周京:西周国都镐(hào)京。下两章的“京周”、“京师”均指镐京。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5355.jpg">

  冽彼下泉, 浸彼苞萧[5]。 忾我寤叹, 念彼京周。

  【译文】

  寒冽泉水往外冒, 浸泡丛丛艾蒿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 镐京让我梦魂绕。

  【注释】

  [5]萧:艾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5355.jpg">

  冽彼下泉, 浸彼苞蓍[6]。 忾我寤叹, 念彼京师。

  【译文】

  寒冽泉水往外冒, 浸泡丛丛野蓍草。 醒来不由长叹息, 怀念京城睡不着。

  【注释】

  [6]蓍(shī):多年生草本植物,即“蓍草”。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5355.jpg">

  芃芃黍苗[7], 阴雨膏之[8]。 四国有王[9], 郇伯劳之[10]。

  【译文】

  糜子苗儿壮又高, 阴雨绵绵把它浇。 各国诸侯皆朝周, 郇侯奉命来慰劳。

  【注释】

  [7]芃芃(péng):茂盛的样子。

  [8]膏:滋润。

  [9]四国:四方。

  [10]郇(xún)伯:指晋大夫荀跞。他曾护卫周敬王返回成周。劳:慰劳。

 

豳风

  “豳风”是豳地的乐调。豳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本是周的先人公刘开发的地方。平王东迁,豳地为秦所有。可见“豳风”全部产生在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所存诗七篇,《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事诗。还有几篇与东方关系颇密,如《破斧》、《东山》。旧说七篇诗皆与周公有关,周公又是封于东方之鲁的,所以有人认为“豳风”就是“鲁诗”,所以名作“豳风”,可能是西人东征,将东方的歌辞采了回来,而用豳地的调子演唱的。

 

七月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西周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从这些叙述中透露出贵族和农民生活的悬殊,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阶级关系。此诗通篇用“赋”的手法,以节序为脉络,铺写农民的劳动与生活,各章节还不时出现景物的点缀,增加了诗的魅力。如写蟋蟀从野外到床下的迁移,形象地写出了季节的变化。另外双声词、联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浓郁的诗味,使此诗不仅有“史”的价值,还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于此诗前人有极高的评价,方玉润说:“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对诗的语言表达,也推崇备至。他说:“今玩其辞,有朴拙处,有疏落处;有风华处,有典核处;有萧散处,有精致处;有凄婉处,有山野处;有真诚处,有华贵处;有悠扬处,有庄重处。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见臻此境界。姚氏际恒云:‘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这些评价,虽亦有所溢美,或有失当之处,但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此诗还是有启迪的。《毛诗序》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据此,后人多认为此诗为周公所作。但崔述《丰镐考信录》认为:“玩此诗醇古朴茂,与成、康时诗皆不类。……然则此诗当为大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方玉润也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崔、方二氏讲得很有道理,这样规模宏大的农事诗,必定有长年累月的积累流传过程,最后成于谁手,很难考定。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6], 四之日举趾[7]。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8]。 田畯至喜[9]。

  【译文】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叫人缝衣裳。 十一月北风呼呼响, 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粗布短衣都没有, 如何过冬费思量。 正月把农具修理好, 二月下地种田忙。 老婆孩子一起去, 吃饭送到地头上。 田官来看喜洋洋。

  【注释】

  [1]流:向下行。火:星名,亦称“大火”。每年夏历六月此星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就偏西向下,所以称“流火”。

  [2]授衣:把裁制冬衣的差事分配给妇女。

  [3]一之日:夏历的十一月。觱发(bì bō):大风吹物发出的声音。

  [4]二之日:夏历的十二月。栗烈:即“凛冽”,寒气刺骨。

  [5]褐(hè):粗布制的短衣。

  [6]三之日:夏历的正月。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ì):古代翻土农具。

  [7]四之日:夏历的二月。举趾:抬脚下田去耕种。

  [8]馌(yè):送饭。南亩:泛指田地。

  [9]田畯(jùn):农官。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0], 有鸣仓庚[11]。 女执懿筐[12], 遵彼微行[13], 爰求柔桑[14]。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5]。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16]。

  【译文】

  七月火星偏西方, 九月叫人缝衣裳。 春天的太阳暖洋洋, 黄莺儿枝头把歌唱。 姑娘提着深竹筐, 沿着小路采摘忙, 专采那些柔嫩桑。 春日的白天真是长, 采来的蒿叶一筐筐。 采蒿姑娘心悲伤, 怕那公子把我抢。

  【注释】

  [10]载:开始。阳:暖和。

  [11]仓庚:黄莺。

  [12]懿(yì)筐:深筐。

  [13]遵:沿着。微行(háng):小路。

  [14]爰(yuán):于是。柔桑:嫩桑叶。

  [15]蘩(fán):白蒿。祁祁(qí):很多的样子。

  [16]殆(dài):怕。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7]。 蚕月条桑[18], 取彼斧斨[19]。 以伐远扬[20], 猗彼女桑[21]。 七月鸣鵙[22], 八月载绩[23]。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24], 为公子裳。

  【译文】

  七月火星偏西方, 八月打荻割苇忙。 养蚕时节修桑树, 拿起斧头臂高扬。 长条高枝修剪光, 拉着短枝采嫩桑。 七月伯劳把歌唱, 八月纺麻织布忙。 染上颜色黑或黄, 我染红色最鲜亮, 为那公子做衣裳。

  【注释】

  [17]萑(huán)苇:荻草和芦苇。

  [18]条桑:修剪桑枝。

  [19]斧斨(qiāng):斧柄为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指过长过高的桑枝。

  [21]猗(yī):“掎”的借字,拉着。女桑:嫩桑叶。

  [22]鵙(jú):伯劳鸟。

  [23]载:开始。绩:纺织。

  [24]孔阳:鲜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四月秀葽[25], 五月鸣蜩[26]。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7]。 一之日于貉[28],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29]。 言私其豵[30], 献豜于公[31]。

  【译文】

  四月远志结了子, 五月知了叫得响。 八月庄稼收割忙, 十月落叶随风扬。 十一月忙着打狗獾, 还要剥那狐狸皮, 好给公子制冬装。 十二月大家齐聚会, 继续打猎演练忙。 打来小猪自己吃, 大猪送到官府上。

  【注释】

  [25]秀:长穗或结子。葽(yāo):草名,又叫远志,可入药。

  [26]蜩(tiáo):蝉。

  [27]陨萚(yǔn tuò):草木落叶。

  [28]于:去,往。此指去猎取。貉(hé):形似狐狸,俗称狗獾。

  [29]缵(zuǎn):继续。武功:田猎之事,有军事演习之意。

  [30]豵(zōng):小猪。此处泛指小兽。

  [31]豜(jiān):三岁的大猪。此处泛指大兽。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五月斯螽动股[32], 六月莎鸡振羽[33]。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4], 塞向墐户[35]。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译文】

  五月蚱蜢弹腿发声响, 六月纺织娘振翅把歌唱。 七月蟋蟀野外鸣, 八月屋檐底下唱, 九月进到屋里面, 十月来到床下藏。 熏出老鼠堵鼠洞, 塞好柴门封北窗。 干完活儿喊妻儿, 眼看新年就要到, 我们就住这间房。

  【注释】

  [32]斯螽(zhōng):蝗虫类鸣虫。动股:两腿相摩擦发声。

  [33]莎(suō)鸡:虫名,纺织娘。振羽:振动翅膀发声。

  [34]穹(qióng):空隙。窒(zhì):堵塞。

  [35]向:北窗。墐(jìn):用泥涂抹。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六月食郁及薁[36], 七月亨葵及菽[37]。 八月剥枣[38],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39]。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40], 九月叔苴[41]。 采荼薪樗[42], 食我农夫。

  【译文】

  六月吃李子和葡萄, 七月煮葵菜和大豆。 八月树下把枣打, 十月场上把稻扬。 酿成春酒扑鼻香, 祈求大家寿且康。 七月吃瓜甜如蜜, 八月葫芦摘下秧, 九月麻子好收藏。 准备好野菜和柴草, 农夫靠这度时光。

  【注释】

  [36]郁:植物名,果实像李子。薁(yù):野葡萄。

  [37]亨:“烹”的本字,煮。葵:菜名。菽:豆子。

  [38]剥:“扑”的借字,扑打。

  [39]介(gài):借为“丐”,祈求。眉寿:长寿。

  [40]断壶:摘下葫芦。

  [41]叔:拾取。苴(jū):麻子。

  [42]荼(tú):苦菜。薪樗(chū):把樗当柴烧。樗,臭椿树。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九月筑场圃[43],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44],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45], 上入执宫功[46]。 昼尔于茅[47], 宵尔索绹[48]。 亟其乘屋[49], 其始播百谷。

  【译文】

  九月建好打谷场, 十月粮食进谷仓。 黍子谷子和高粱, 还有小米豆麦各种粮。 叹我农夫苦命汉, 地里农活刚刚完, 又到官府把活干。 白天野外割茅草, 夜里搓绳到天晓。 赶忙把屋修理好, 播种时节又来到。

  【注释】

  [43]筑场圃:把菜园改建成打谷场。过去农民一地两用,春为菜园,秋为打谷场。

  [44]重穋:即“穜穋(tóng lù)”,两种谷类。穜,早种晚熟。穋,晚种早熟。

  [45]同:集中,收齐。

  [46]上:通“尚”,还要。执:执行,指服役。宫功:室内的事,指统治者家内的活计。

  [47]于茅:去割茅草。

  [48]索绹(táo):搓绳子。

  [49]亟:急,赶快。乘屋:登上屋顶修缮。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6193.jpg">

  二之日凿冰冲冲[50], 三之日纳于凌阴[51]。 四之日其蚤[52],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53],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54], 称彼兕觥[55], 万寿无疆!

  【译文】

  腊月凿冰冲冲响, 正月送往冰窖藏。 二月举行祭祖礼, 献上韭菜和羔羊。 九月天高气又爽, 十月清扫打谷场。 捧上两樽甜米酒, 杀些大羊和小羊。 登上台阶进公堂, 牛角杯儿举头上, 齐声同祝“万寿无疆”。

  【注释】

  [50]冲冲:凿冰声。

  [51]凌阴:冰窖。

  [52]蚤:通“早”,古代的一种祭祖仪式。

  [53]朋酒:两杯酒。飨:乡人相聚宴饮。

  [54]跻:登上。

  [55]称:举杯敬酒。兕觥(sì gōng):古代一种用犀牛角制成的大酒杯。

 

鸱鸮

  【题解】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假托小鸟诉说它遭到鸱鸮欺凌迫害时的种种痛苦,表达出对生活悲苦忧惧的情绪。想必诗人身处险境,又不能明指侵害他的人,就用这种隐晦的方法来表达。而具体所指,已不可考。《毛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郑笺》:“未知周公之志者,未知其欲摄政之意。”这显然是根据《尚书·金縢》的记载。《金縢》说:“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类似记载,后人据此认为《鸱鸮》的作者是周公。但经近人考证,《金縢》一篇为伪作,所以《毛诗序》的说法也未必可信。此诗是我国最早的寓言诗,影响深远。后世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寓言诗,如汉乐府《蜨(dié)蝶行》、《枯鱼过河泣》,三国魏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七步诗》,唐代杜甫的《义鹘行》、韩愈的《病鸱》、柳宗元的《蚑(qí)鸟词》等等,可以说,其源头就是《诗经》的《鸱鸮》诗。

  鸱鸮鸱鸮[1],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2]。 恩斯勤斯[3], 鬻子之闵斯[4]。

  【译文】

  猫头鹰啊猫头鹰, 你已抓走我小鸟, 不要再毁我的巢。 辛辛苦苦来抚育, 为了儿女我心焦。

  【注释】

  [1]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一种猛禽,昼伏夜出,捕食兔、鼠、小鸟等。

  [2]室:鸟窝。

  [3]恩斯勤斯:恩,《鲁诗》作“殷”,“恩”与“殷”意同,“殷”、“勤”在这里有尽心、勤苦之意。斯,语助词。

  [4]鬻(yù)子之闵(mǐn)斯:此句意为因抚育小鸟而忧心。鬻,通“育”,养育。闵,忧苦。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J41.jpg">

  迨天之未阴雨[5], 彻彼桑土[6], 绸缪牖户[7]。 今女下民[8], 或敢侮予?

  【译文】

  趁着天晴没下雨, 赶快剥点桑根皮, 把那门窗修补好。 现在你们下面人, 谁敢把我来欺扰。

  【注释】

  [5]迨(dài):趁着。

  [6]彻:取。桑土:即“桑杜”,桑根。土,《韩诗》作“杜”。

  [7]绸缪(móu):缠绵,缠绕。这里有修补之意。牖(yǒu)户:窗和门。这里代指鸟窝。

  [8]下民:指鸟巢下的人。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J41.jpg">

  予手拮据[9], 予所捋荼[10]。 予所蓄租[11], 予口卒瘏[12], 曰予未有室家。

  【译文】

  我手累得已拘挛, 采来野草把窝垫。 我还贮存过冬粮, 嘴巴累得满是伤, 窝儿还是不安全。

  【注释】

  [9]手:指鸟的爪子。拮(jié)据:爪子因劳累伸展不灵活。

  [10]捋(luō):用手自上而下勒取。荼(tú):苦菜。

  [11]蓄:积蓄。租:指鸟食。

  [12]瘏(tú):病。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J41.jpg">

  予羽谯谯[13], 予尾翛翛[14]。 予室翘翘[15], 风雨所漂摇[16], 予维音哓哓[17]!

  【译文】

  我的羽毛像枯草, 我的尾巴毛稀少。 我的巢儿险而高, 风雨之中晃又摇, 吓得只能尖声叫。

  【注释】

  [13]谯谯(qiáo):羽毛枯焦无光泽。

  [14]翛翛(xiāo):羽毛稀疏的样子。

  [15]翘翘:高而危险的样子。

  [16]漂摇:同“飘摇”,晃动,摇动。

  [17]哓哓(xiāo):鸟的惊叫声。

 

东山

  【题解】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认为这是大夫美周公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周公东征凯还以劳归士之诗。《小序》但谓‘东征’,则与诗情不符。《大序》又谓士大夫美周公而作,尤谬。诗中所述,皆归士与其室家互相思念,及归而得遂其生还之词,无所谓美也。盖公与士卒同甘苦者有年,故一旦归来,作此以慰劳之。因代述其归思之切如此,不啻出自征人肺腑,使劳者闻之,莫不泣下,则平日之能得士心而致其死力者,盖可想见。”方氏所说“诗中所述,皆归士与其室家互相思念,及归而得遂其生还之词”的概括是比较正确的,但说诗是周公“代述其归思之切”,则与诗的内容不符。我们认为这是一首远征士兵在归家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通篇表现的都是士兵归途中的绵绵思绪。首先他回忆了从征时含枚行军、夜宿车下的艰苦生活。接着想象家里可能已变成蛛网丛结、野兽出没的荒芜之地。又想象妻子可能在洒扫庭院,盼他归来,并联想到新婚时的情景。转念又想:不知现在见面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绝对写不出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此诗是《国风》中最为出色的抒情诗之一。诗人那发自肺腑的吟唱,通过内容不同的四个章节,唱出了感情跌宕、音调繁复的归乡曲,读来使人如临其境。

  我徂东山[1], 慆慆不归[2]。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3]。 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4]。 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5]。 蜎蜎者蠋[6], 烝在桑野[7]。 敦彼独宿[8], 亦在车下。

  【译文】

  我到东山去打仗, 长期不能回故乡。 今日我从东方回, 濛濛细雨洒身上。 我刚听说要回乡, 西望家乡心悲伤。 穿上一身百姓装, 不再衔枚上战场。 山蚕缓缓往前爬, 野外桑树是它家。 我把身体缩成团, 睡在野外战车下。

  【注释】

  [1]徂:去,往。东山:诗中出征者服役的地方。

  [2]慆慆(tāo):长久。

  [3]零雨:细雨。其濛:即“濛濛”。

  [4]西悲:因想念西方的故乡而悲伤。

  [5]勿士:不要从事。士,通“事”,二字古通用。行枚:即“衔枚”,古代军人行军时口衔一根短木棍以防出声。这里代指行军打仗。

  [6]蜎蜎(yuān):虫蠕动的样子。蠋(zhú):野蚕。

  [7]烝(zhēng):乃。桑野:生长桑树的郊野。

  [8]敦(duī)彼:即“敦敦”,身体蜷缩成团。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O20.jpg">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9], 亦施于宇[10]。 伊威在室[11], 蟏蛸在户[12]。 町畽鹿场[13], 熠耀宵行[14]。 不可畏也, 伊可怀也[15]。

  【译文】

  我到东山去打仗, 长期不能回故乡。 今日我从东方回, 濛濛细雨洒身上。 小小瓜蒌一串串, 藤蔓长长挂房檐。 屋内潮湿地鳖跑, 门窗结满蜘蛛网。 田地成了野鹿场, 夜间萤火闪亮光。 家园荒凉不可怕, 仍是心中好地方。

  【注释】

  [9]果臝(luǒ):瓜蒌,蔓生葫芦科植物。

  [10]施(yì):蔓延。

  [11]伊威:虫名,也叫地鳖虫,生长在阴暗潮湿处。

  [12]蟏蛸(xiāo shāo):虫名,也叫喜蛛。

  [13]町疃(tǐng tuǎn):田舍旁有禽兽践踏痕迹的空地。鹿场:野兽活动的地方。

  [14]熠耀(yì yào):闪光的样子。宵行:虫名,也叫萤火虫。

  [15]伊:指示代词,指荒芜了的家园。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O20.jpg">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16], 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17], 我征聿至[18]。 有敦瓜苦[19], 烝在栗薪[20]。 自我不见, 于今三年。

  【译文】

  我到东山去打仗, 长期不能回故乡。 今日我从东方回, 濛濛细雨洒身上。 鹳立土堆哀哀鸣, 妻在家中叹息长。 扫房修屋作准备, 盼我征夫早还乡。 团团苦瓜苦又苦, 挂在栗木柴堆上。 自从我们不相见, 至今三年日夜想。

  【注释】

  [16]鹳(guàn):一种形似鹤的水鸟。垤(dié):小土堆。

  [17]穹窒(qióng zhì):堵塞漏洞。

  [18]征:征人。聿:语助词。

  [19]有敦:即“敦敦”,团团的。瓜苦:苦瓜。

  [20]栗薪:栗树柴。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O20.jpg">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21], 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22], 皇驳其马[23]。 亲结其缡[24], 九十其仪[25]。 其新孔嘉[26], 其旧如之何[27]?

  【译文】

  我到东山去打仗, 长期不能回故乡。 今日我从东方回, 濛濛细雨洒身上。 黄莺翩翩空中翔, 羽毛闪闪发亮光。 想她当初做新娘, 迎亲骏马色红黄。 她娘为她系佩巾, 种种仪式求吉祥。 新婚时节真美丽, 现在重逢会怎样?

  【注释】

  [21]仓庚:鸟名,即黄莺。

  [22]之子:这个姑娘,指新婚时的妻子。归:出嫁。

  [23]皇:黄白色。驳:红白色。

  [24]缡(lí):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25]九十:形容婚礼仪式繁多,非确数。

  [26]新:指新婚时。孔嘉:非常美丽。

  [27]旧:久。这里指久别之后。

 

破斧

  【题解】

  这是歌颂周公东征的诗。周灭殷后,武王将殷地分为三部分,让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管理。封纣的儿子武庚为诸侯,受三叔的监视。武王死后,成王立,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后来武庚纠合管叔、蔡叔以及殷商旧属国起兵反周。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这次叛乱。随周公东征的士卒,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兵器打得都缺损了,最后终于获胜,因而唱出了这首歌。《毛诗序》说:“《破斧》,美周公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破斧》,美周公伐罪救民也。”“此四国之民望救于公,如大旱之遇云霓也。盖三叔挟殷以畔,其民陷于叛逆,莫能自拔也久矣。一旦得睹旌旗,拯民水火,非惟四国疆土有所匡固,即我小民亦保全良多。”这是说周公东征的缘由和后果,对理解诗意很有帮助。此诗章法比较简单,全诗三章,每章只换了三个字,反复吟唱,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取得胜利的自豪,也表达了对周公的感恩。

  既破我斧[1], 又缺我斨[2]。 周公东征, 四国是皇[3]。 哀我人斯[4], 亦孔之将[5]。

  【译文】

  战斧已经有破损, 大斨也已有缺痕。 周公这次去东征, 四国闻风皆惊魂。 周公哀怜我人民, 他的恩德大无垠。

  【注释】

  [1]斧:圆孔曰“斧”。

  [2]斨(qiāng):方孔曰“斨”。

  [3]四国:姚际恒曰:“四国,商与管、蔡、霍也。”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或以为殷、东、徐、奄四国。朱熹《诗集传》谓“四方之国”。皇:通“匡”,即匡正、治理。一说借为“惶”,恐慌。

  [4]哀:可怜。一说哀伤,一说借为爱。我人:我们这些人。斯:语助词。

  [5]孔:很,非常。将:大。《郑笺》:“此言周公之哀我民人,其德也甚大也。”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U27.jpg">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6]。 周公东征, 四国是吪[7]。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8]。

  【译文】

  战斧已经有破损, 战锜也已有缺瑕。 周公这次去东征, 四国已经被感化。 周公哀怜我人民, 他的恩德实可嘉。

  【注释】

  [6]锜(qí):一种凿类兵器。

  [7]吪(é):感化,变化。一说震惊貌。

  [8]嘉:善,好。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0JU27.jpg">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9]。 周公东征, 四国是遒[10]。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11]。

  【译文】

  战斧已被砍破损, 战锹也已有残痕。 周公这次去东征, 四国安定已来临。 周公哀怜我人民, 恩德之大天下闻。

  【注释】

  [9]銶:即“锹”。或以为独头斧。

  [10]遒:团结、安和之意。一说“迫”。

  [11]休:美好,与“嘉”、“将”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