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三日见“秫秸”,可不读"shù jí",咋读?立秋相关谚语集合
立秋到了,虽然热浪一时半会儿还散不去,秋老虎的尾巴还在那儿……
但慢慢你会发现,气温开始一点点往下降,早晚的温差也越来越大,天气一天比一天舒爽。

说到“秋”,这个字儿有九划,每划都像是代表着一份好运气:
一笔是快乐,一笔是收获,一笔是幸福,一笔是财富,一笔是成功,一笔是健康,一笔是安慰,一笔是平安,还有一笔就是美好的祝愿。初秋来的时候,我希望你在这个夏天结束、秋天开始的交接点上,能有个帅气又满意的开始。
谚语,就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琢磨出来,口口相传的那种简短又好记的话。它们不光说得精炼,意思还特别到位,基本上就是把大家的智慧和生活经验都给总结起来,形成了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详解“秫秸”
秫秸(shú jiē):本义指的是去掉穗的高粱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粱秆。这个字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也可以泛指一些农作物的秆。
“立秋三日见秫秸”这句谚语中,意味着立秋之后不久就能收获高粱。
我们得把这个字读对。“秫秸”读作“shú jiē”。
“秫秸”这个词,虽说在现代汉语中用得不多,但在一些地方方言或者农村,它仍然是描述农作物的一个常用词汇。比如,有的地方会用“秫秸火”来形容火势旺盛。

字源与演变
"秫秸"这两个字,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它们的字源与演变过程颇为有趣。
先来看"秫"(shú)字,它的原始含义是指高粱,一种重要的谷物。"秫"字的形态与农作物有关,"禾"部表示它与谷物类植物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秫"字在金文、小篆中逐渐演变,最终形成了楷书的形式。

而"秸"(jiē)字,本义是指农作物收割后的秆,比如高粱秆、玉米秆等。在甲骨文中,"秸"字的形态可能并不明显,但在金文和小篆中,其结构开始显现,部首"禾"同样表明了它与农作物的联系。"秸"字在隶书和楷书中的形态,更加接近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样子。

在字源上,"秫"和"秸"都与"禾"有关,显示出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在演变过程中,这两个字逐渐从具体的农作物名称,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含义,"秫"字有时也用来指代其他谷物,而"秸"字则泛指农作物的秆。
下面再看几个与立秋有关的谚语中容易读错的字。
黍子(shǔ zi):指的是一种古老的谷物,即黍,也称稷。在谚语“立秋雨丰,黍子返青”中,意味着立秋时节的雨水有助于黍子的生长,使其恢复生机。
秕稻(bǐ dào):谚语“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指的是不饱满的稻谷。表示立秋后的雨水能够使原本不饱满的稻谷变得饱满,提高收成的质量。
痱子(fèi zi):指的是皮肤上因热而产生的小疹子。谚语“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中提到,立秋时节适宜的气候可以减少痱子的发生。
墒(shāng):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墒指田地里的湿度,保墒是保持土壤湿度。
蝗虫(huáng chóng):是一种农业害虫。谚语“水面如镜,招来蝗虫”和“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中,反映了蝗虫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
蝗蝻(huáng tǎn):是蝗虫的幼虫。如上文提到的谚语中,它表示蝗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
壅(yōng):意为把土或肥培在植物的根部。“要想吃辣葱,得使炕洞壅”这句谚语中,说明了通过壅土可以促进葱的生长,使其更加辛辣。
蚂蚱(mà zhà):即蝗虫,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这句谚语中,形容尽管到了秋天,蚂蚱仍然活跃。
下面搜集一些立秋的谚语:


立秋,不止是个节气,它还代表着咱们对大自然那份深深的敬意和对过日子的热爱。咱们流着汗,用心感受自然的节奏,这样就能种下幸福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果实。
下次当你看到一片金黄的高粱地时,不妨想一想“秫秸”这个字,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那份乡村的宁静和丰收的喜悦。
酷暑炎夏马上过去了,立秋后,天清气爽,正是一年大干的好时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从今天起,打起精神,莫蹉跎,鼓起干劲,收获秋后的累累果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