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农村听坠子书的记忆

儿时的家乡,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看场电影也要等一个多月,娱乐活动非常少。因此,听书就是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了。那时,走村串巷唱坠子书的艺人,农闲时节经常来村里讨生活,给沉寂的乡村带来无穷的乐趣。唱坠子书的往往是两到三个人,一个是伴奏的琴师,我们称他拉弦子的;一个是击鼓说唱者,俗称唱坠子书的。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鲁西南乡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家家户户的有线喇叭除了广播新闻外,还会播放一些样板戏片段,再有就是有公社电影队偶尔来村里放一场电影,算是填补一下人们的文化饥渴。


说书场地往往选在村庄街里较为宽阔处,舞台就是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所用的乐器除了一把弦子(坠琴)和一个小鼓外,还有一面锣、两块简板和一个木鱼。两块简板,多用梨木做成,是长条形状,半尺长左右,涂过清漆,上过大漆,十分讲究,唱坠子书的艺人单手竖握,手指操控,相互敲击发声。他另一只手,拿着鼓槌,不时地敲鼓。

木鱼拴在一个小木杆上,木杆插在拉弦子的脚边,有一个小锤儿,一条小绳子一头系着小锤儿的把儿,一头系在拉弦子的脚上,脚点一下,木鱼被小锤儿敲击一下,发出“嗒——嗒嗒——嗒”的脆响,随着节奏而快慢有序。演唱时,拉弦子的埋头拉琴,有时也在主唱人需要时帮几句腔。唱,念,作,打,道白则主要由主唱人完成;有时也有一人自拉琴自唱的。

这里所听之书,是指河南坠子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而得名。这种曲艺形式大约产生于上世纪初,在中原农村曾很有市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好打发。一个生产队拿出几十斤粮食就可连续听几个晚上。二是好招待。艺人一般只有两三个人,随便在哪家吃住都行,没什么讲究。三是好服务。不需清理场地,不需搭建舞台,只有两条凳子和一张桌子就行了。因此,很受欢迎。唱坠子书的艺人来到村里,要先联系队长,让他安排食宿,队长会找一所空闲的房子,地上给他们铺上一层厚厚麦秸或豆秸,作为他们睡觉的地方,然后再把他们派往各家吃饭。演出的报酬多是给粮食,一晚上大约十几斤玉米或小麦。唱完戏后,村里有名望的人到各家去敛粮食,送给他们。有时生产队里也会拿出粮食,就不用分摊给各家了。

晚饭后,村里大槐树下的空场里慢慢来了人,大家或站或蹲或坐。当中是一张方桌,桌子上放只暖瓶、两三个粗瓷碗,还有一个小小的醒木。桌子旁坐着一位盲乐师,手中拿着坠子,足下蹬着脚打板。另一旁站着一位艺人,左手握着一副檀木剪板,右手执着一支筷子。

冬季日短,晚饭后,大家就搬着凳子或马扎来到说书的地方等着听书。当人来得差不多的时候,说书人把小鼓,照明的煤油灯,喝水的搪瓷茶缸放在桌子上,慢慢地归入正位坐下,再不紧不慢地品一口热茶,拉弦子的吱吱呀呀地定好了弦音,说书人清了清嗓子,敲几下鼓就要开口说唱了。一声响来,开始拉“闹台”,也叫“拉四十八板”。只见坠子声声、剪板啪啪、踏板哒哒,奏出统一和谐的旋律。“闹台”之后,艺人开腔了。只见他起身,把镇木高高扬起,啪的一声重击在桌子上,随口高声地来几句开场白“天也不早啦,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啦,狗也不咬啦。各位老少爷们,且听我破喉咙哑嗓子,吐字不清道字不明,慢慢勒向恁一一道来。”

他们的开场白也会根据政治形势有所变化,文革时期时兴背诵主席语录,他们就说“说书不说书,上场背语录,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然后便背一至二段毛主席语录,如“要斗私批修。”“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以示紧跟政治形势。

为了调节气氛,激发热情,也会来一段戏谑的,如“草稞子拧绳不如苘,黄河里吃水不如井,养儿不如亲生子,三伏天不如腊月冷。”“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一首。说的是:墙上画马不能骑,骆驼拉磨不如驴,瓦房没有楼好看,娶寡妇可不如娶大闺女呀。”逗人大笑一阵,在村民们的阵阵欢笑声中,来一句“闲言少叙,言归正传,上一回咱说到……”才正式开唱。

那时人们喜欢听的现代剧目有《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我小孩子特别喜欢听《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抗日英雄马英勇敢机智斗敌的故事,至今记在心中。

从哪里开唱呢,说书艺人往往先来几句过渡:弦子拉起一阵风,整一整鼓板把正本明。要问单表哪一个,咱表一表抗日英雄叫马英。有心把他从头唱,啥时才到热闹中。俺有心从结尾论,书到结尾有点松。咱剪掉头来去掉尾,热闹三回唱当中。接着就紧打简板,快拉弦儿,如疾风骤雨,又似玉盘滚珠,有板有眼地说唱起马英的故事:敌壮丁训练所里,马英与地下党员郑敬之、秦芳芝密切配合,率肖阳、苏建才、周大贵等人与敌斗智斗勇,救出马大娘,杀死凶残的日寇武藏,巧妙借敌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最终脱离虎口。

说书人很精明,一般不会三言两语告诉你故事的结局,一部戏要唱好长时间。每晚说到关键地方往往戛然而止,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此时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演唱结束了还都不走,强烈要求再来一段。说书人难却众人的盛情,只好重打鼓另开章,再来上一段。

冬夜,寒星闪烁,朔风刺骨,油灯明亮,琴弦声声,鼓声咚咚,说书艺人高亢沙哑的嗓音响彻在小村的上空。一双简板,敲出历史风云沧桑;一把坠琴,拉尽人间悲欢离合。人们的心随戏中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千回百折,随主人公悲欢离合而忧喜交加。说书人热情高涨,听书人忘记寒凉。寂寞的乡村,犹如降了一场文化的甘霖,滋润了村民的饥渴的精神田园……而在岁月的流逝中,老坠子艺人渐渐离去,年轻人又不愿学习那门技艺,传统的坠子艺术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除了网络上和一些特定的场所,乡村很少能听到坠子书了。多么希望那咚咚鼓声、清脆的简板声、吱吱呀呀的弦子声以及说书人高亢沙哑的唱腔能在乡村回荡,冬夜男女老少围成一簇的竖耳听书的情景能在乡村重现啊。

《烈火金刚》讲述了八路军“五·一”反“扫荡”的故事。日本侵略者向集中兵力向冀中军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主人公肖飞、史更新、丁尚武等人带领军民反扫荡,与日寇英雄抗争,最后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我小孩子还喜欢还《野火春风斗古城》,描写的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华北日寇占领的城市斗争生活。杨晓冬出身于穷苦农民的家庭,他受到党的委派,进省城做地下工作,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就摸清了敌人的情况,团结和组织了一支能进行复杂斗争的地下工作者的队伍。这支小小的队伍把敌人占据的省城,搅得天翻地覆,加深了敌人内部的分化,争取了一批伪军反正投到抗日队伍里来,严重地打击了敌伪的统治。杨晓冬被叛徒高自萍出卖遭到逮捕,铁杆汉奸伪军司令高大成和伪蒋特务范大昌。用尽了酷刑拷打、威逼利诱的手段,甚至想出了使用“母子倒替着受刑,轮班参观”的恶毒伎俩,企图迫使杨晓冬出卖革命。

杨晓冬被捕后置生死于度外,在各种场合同敌特展开面对面的较量,越狱后斗争锋芒更为锐利,不但化装路劫囚车、解救狱中同志,而且果敢地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终于取得了使敌伪团长关敬陶率部起义的胜利。《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为李英儒,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火星报社编辑、主任,战斗部队步兵团长。1942年在保定做地下工作,1953年回到部队文化岗位,开始写长篇小说。“文化大革命”中被监禁八年。后曾任解放军后勤部文化部副部长、 《八一电影》主编。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问世,被誉为建国初期优秀长篇之一。之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该小说先后被译成英、日、俄、德、朝、保等十多种文字发往海外,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虎穴伉俪》《女儿家》《魂断秦城》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