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绥中老物件,未被遗忘的时光——花篓
花篓是果篓和柴篓的统称,两者虽然同源,但使用地点和用途却不同,当地人都把它们俗称为花篓。前者专门用于梨果的釆摘和转运,后者专门用于柴火的盛装和倒运。

果篓的活动范围很广,数量很多,在果园里,在大马车、汽车、火车上,在城乡果品公司里都能看到,它们或被摞成垛,或被堆成山,有时还被苫布所覆盖。
柴篓的活动范围虽小,却每个农户人家都有,在当地的田野里、林地间,在大人小孩的肩头上,在住户的院落里,或形单影只,或三五结伴,经常看到它们。
相传春秋时期,群雄列国纷争,政局混乱。周王朝内部政变,在江山倾覆之际,大夫苌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联合外部力量平定了叛乱。政局稳定之后,苌弘功高震主,遭到了周敬王的猜忌,为躲灾避祸,他向周敬王辞去官职,带领家人来到他的封地——禹州西北部山区,过起了隐居生活。苌弘不是一般人,他受树上的鸟窝启发,试着用树条编制各种家庭用具。山坡及河岸有各种各样的树条任他挑选使用。苌弘本人可能也没想到,他用树条编成的用来盛物的器具,成了近代人们使用的筐、篓、篮的雏形。
有资料记载:西汉时期的青鸟图案铜印,其印面直径23毫米, 通高9毫米,印面凹铸图案,形状为一只背负筐篓的青鸟。





文学家茅盾在《过封锁线》中写到:“山离村子约有两里路,村里其他的老百姓也都赶着牛和猪,挑着包袱筐篓。”
综上可见,作为筐篓同类的花篓,其历史由来已久,从古到今一直被人类使用。
当地编制果篓的材料较多,荆、柳、桑、腊等各种丛生木本树条均可。选材比较容易,多在山坡、山坳或河岸边收集;编条处理也比较简单,不浸泡、不剥皮,够长度、较顺溜即可,以半干状态编制为 宜。果篓通体圆形,篓底直径约35厘米,篓口直径约45厘米,篓高约50厘米。编制工艺以横、竖、别花为主,大体分为起底、编身、收口等三道工序。起底时,纬条一圈一圈地缠绕在放射形的经条上,底径达到尺码时,将经条翻起并在顶端绑扎,开始编织篓身。在篓身的下端10多厘米处,纬条是跟进式编织的;在中间20多厘米处,纬条编成“X”形,跟经条合成 为“*”形花样,有美观、减重的作用;接着又是10多厘米的纬条跟进式编织;最后是收口,所有的经条都被拧成麻花状,一环一环地缠绕在沿口并被穿插锁定。这样的果篓,好的编匠一天能编十来个。

在上世纪70年代三山林场的大果园里,人们挎着筐篮釆摘树上的梨果,树下放着足够使用的果篓。筐篮满了,就将梨果轻轻地装进果篓,随后敞口运往选果场。釆摘完毕,人们转战偌大的选果场,再将 果篓里混装的果品按要求分选出若干个等级,并重新装进若干个果篓,经验质、称重后才能封盖。篓盖是单体的,封盖的工具是穿针和麻绳。
按当时水果公司的统一要求,一篓苹果净重60斤,一篓白梨净重80斤。在采摘、选果、运输过程中,所有果篓的内壁都有保护层,它多用柞树叶扎成片,也有用稻草编成莲的。

果品用大马车运输,一车能拉60至80个果篓,经果品公司验质合格方能卸货。如果不合格,出售方要派人去现场重新挑选。合格的果品将被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那时当地的水果品种很少, 够规模、能外运的果品只有国光、鸡冠、围锦和白梨。价格也很低,最好的也就一角钱一斤,围锦只买五分钱一斤。果篓是可以再次使用的包装物,若不受雨淋,一般可以连续使用三年,所以我们在火车皮上看到过返回来的空果篓,在生产果品的单位、在果品公司的大院里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空果篓。
进入80年代,果园釆摘和果场分选环节仍然沿用果篓包装,流通环节开始出现了纸箱包装。纸箱包装范围越来越大,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快占据了水果流通环节,进而应用于水果采摘和分选环节。
进入90年代,在水果流通环节看不到果篓了,全部采用纸箱包装。纸箱包装水果重量灵活,箱体大小根据市场需要制作,一箱装10至20公斤均可。只有极少数果篓专门用于釆摘,一般是用胶丝袋作为固定的保护层,但它不同于以往的果篓,只在釆摘过程中循环使用。再后来,釆摘环节也很少见到果篓了,它被一种新型的、双凹式纸箱所替代。即使是不能上市的残次果,也使用胶丝袋盛装了。

柴篓跟果篓略有不同,两者的编制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柴篓容积较大,一般是果篓的三倍以上,多用上好的紫穗槐和荆、桑条编制,结构比较牢固,做工相对细腻。编条处理方式跟果篓相同。篓底是方形的,边长40厘米以上;上口是圆角方形,边长约60厘米;篓身高约70厘米,较粗的纬条被破开使用。编织篓底的经条纬条横平竖直,达到尺码后即翻起并在顶端绑扎,全部做为篓身的经条;篓身的上端、下端纬条密集,是跟进式编织,中间还有二条穿带,三个空当是蜂窝形编花。最后的收口跟果篓基本相同。
柴篓的一侧必拴两根背带,用于套在主人的双肩上;跟背带相对的一侧拴有一根长绳,通常是“V”形的拴法,用于绑扎高出篓口、俗称“帽儿”的柴火。柴篓被主人使用的时间较长,碰上好的主人, 可以连续使用数年。
柴篓的配套工具之一是竹耙。竹耙的主体是用竹皮编成的,由耙头和耙杆组成。耙头全是从南方进来的外地货。主体呈前宽后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宽30多厘米,长40多厘米;耙头有耙掌和耙齿两部分,耙掌是用来固定耙齿的;耙齿的前端是“J”形弯,一般为8至10个齿。竹耙的使用方法是主人面对耙头,双手握 耙杆,一送一拉地往后倒行。它适宜收集树叶、豆叶 等较为轻飘的柴火。

柴篓的另一个配套工具是铁耙。铁耙的主体是用铁丝和小木槽做成的,同由耙头和耙杆组成。其耙头全部出自当地,有人自做自用,有人到集市上购买。耙头的形状及大小跟竹耙相近,耙掌比较简洁,上下两根木槽上的小孔固定了耙齿;耙齿前端同是“J”形弯, 一般为10至12齿。铁耙的使用方法跟竹耙相同。它适合收集杂草、草根等略带连结的柴火。
柴篓还有一个配套工具是大拉耙。大拉耙很大,主体是用若干根够长、够粗、弹性较好钢丝和两根木槽做成的。整体由耙头、耙杆及拉绳组成,还有卷棍①配套。大拉耙多数是主人自己制作,它是主人的心爱之物。耙头一般有80厘米长、50厘米宽,同是上下两根木槽上的小孔固定耙齿;耙齿前端同是“J”形弯,一般有14至16齿。大拉耙的活动空间较大,适合在宽阔的荒山上搂柴草,它的操作方法跟竹耙、铁耙截然不同,是将耙杆扛在肩上并用一只手向后扶着,另一只手握着卷棍,将拉绳拴在腰上,背向耙头拉着往前走;遇到长立着的杂草,甩开卷棍将其抽倒,随后被身后的耙齿搂起;搂起的柴草随时被耙齿穿拢起来,穿到耙齿的顶端算是一耙,五、六 耙就能把柴篓装满。继续搂来的柴草卸下后要打成铺,整整齐齐地捆在柴篓口的上面,那个“帽子”散出篓体,比篓内装的还多。大拉耙搂起的柴草干净、整齐,是较好的柴火,也可作为耕畜的粗饲料。

我先后跟柴篓、果篓及各种耙打交道很多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儿时去选将狄家沟,看苏银、苏行两位表哥用大拉耙搂柴火,我也跟着比划过,从那里我学会了扯拉耙、甩卷棍、卸耙、打铺、 捆帽、锁绳钩、拧树条、打柴捆等活计,在我日后担纲家务时没少干这些活儿。
作为生产用具的果篓及其配套工具穿针,它们被纸箱及其附属品穿钉、封条所替代,这是市场的进步,从此果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包装品。作为民用生活用具的柴篓及其配套工具竹耙、铁耙、大拉耙,因为民用燃料的变化而失去了踪影,这表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此人们不再用树叶和杂草取暖、烧饭了。

【释义】
①“卷棍”是当地农民自制的打草工具。它用一根钢丝和一个 木柄做成,前端被威成弯形,用来将立着的茅草抽断倒地,供耙子 收集。

[作者简介]揣忠,1952年生, 绥中县前卫镇人。1968年离开学校,曾务农、干木工、做临时工、当车间负责人,后来任林业财务会计、林场场长、果品经销经理、森防站长、社会保险机构负责人等职务。业余爱好文艺、体育。2013年在绥中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岗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