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说说传统农具

文:贺万顺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其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相应制作了诸多农具。传统农具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印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我是在市郊长大的,当年的农具略知一二。
“一年之季在于春”,农民忙于春耕了。自然界的牛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劳疫,犁是由犁头、犁辕、犁壁等组成。春耕时,犁田的人拿着竹条在犁后吆喝、使唤,牛则背着牛枷拉动犁具翻土、平土等。牛终日劳作,因而可吃到米糠、青草之类的特供食料。犁田是个技术活,只有小数人能享受高工分。
稻谷即将成熟,各生产队便趁早去集市购置楠篷、筛子、扫帚等竹制品或请匠人就地修补、制做。贺大爹是当地的知名篾匠师傅,忙活不已。他每天计酬2元交生产队,再计工分待年终结账。

扮桶是木制的,显得笨重,扮桶内放着宽厚的竹片。社员使用锋利的镰刀割禾,另两人于扮桶内竹片处使劲将稻谷从稻穗中脱粒。后来脚踏稻谷机替代了原人工脱谷,减轻了劳动强度,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稻谷洒在铺有干牛屎的泥巴禾坪上,然后用筛子去其零碎稻草。妇女或老人用长柄木梳耙反复翻转稻谷,使其尽快晒干。稻谷晒干后,利用风车又将草屑、瘪谷从大风口飞之而去,饱满的谷粒从风车下方的小口下泄至箩筐。
两个竹编圆筐内装满沾泥,插入坚硬的木片。一筐立在地上,另一筐与之吻合。稻谷从上筐注入,一人抓着丁字型手把推动上园筐作园周转动,两筐木片相互摩擦,于是显现了米粒。尔后,使用吊着的筛子几番操作将米糠跟米粒分离开来。这一器件,在乡下俗称为推子。

水车是灌溉农田的工具,将水从水源引至庄稼地。水车备有水槽、叶片、转轴及座架等。四人坐在座架上,两脚不停歇踩着转轴上的踏板驱动叶片,水就源源不断从水槽出口处流淌出来。尤以干旱时,播种大豆后用水量大,非水车莫属。
从田里收获豆杆后,用长把竹连枷敲打豆杆,豆子即刻脱落。剩下的豆茎用木杈子聚集在一起,以备生火和用于牛饲料。
冬日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台柱派上了用场。台柱乃整体石头打造而成,附有四根或两根粗的竹杠。几人用力一致握着竹杆上下运动,台柱碾压泥土,使其劣实。

那时乡间小道,手推车风靡一时。手推车又称为独龙车、鸡公车,一人推着向前行,且发出吱吱响声。手推车载重物品较人力桃着多,小道也可通行,方便运输。但车身只有一个轮子着地,不容易掌控,一些人犯了难。
喷雾器用来喷洒农药,保护农作物免受虫侵害,以提高作物产量及质量。呈长方形状的竹帘围在扮桶三方,以防稻谷掉落地下。竹帘还可用作晾晒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种子等农作物,也方便收拾。
锄头、耙头、箢箕、汙桶、水桶、扁担、柴刀、簸萁、撮箕等是农户常用耕作器具,每家必备用。干农活不分天晴下雨,草帽遮阳,蓑衣、斗笠避雨。此物具通常是草料或棕榈叶编织,既耐用又经济。
我家屋檐下安放着石磨、铁碾、石臼等,每当喜事与佳节,村上加工食物的人欢声笑语,弥漫着祥和、热闹气氛。

来源:乡土文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