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暖器了# 曾经的取暖神器 火冲&汤婆子
冬天对于集中供暖的北方最冷都不算事,南方的冬天,西北风开始刮起的时候,寒风刺骨,走在大马路真有种被人**衣服的感觉,这种体会也只有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才会有了吧。北方干冷,南方湿冷,不知道有生之年南方还能不能享受到北方人的待遇。
不管这么样,日子还得继续,即然无法改变现状,那就享受现状吧。怎么渡过漫长的冬天,经济条件的改善,有钱懂得享受的,水暖装起来,大多数家庭取暖还是空调、取暖器等为主。今天不聊水暖的舒适性、不聊空调制热的不靠谱,不聊各种取暖器的能耗,因为我突然间想起以前家里老祖宗取暖的那些物件,太老的时间过于久远也不知道是变卖还是放那个角落了,好在我们这的风俗,嫁女儿一定是要有一些铜器、锡器,差不多的东西还是有的,虽然到现在这些事物象征意已经远远大于物品本身,结婚风俗还是少不了。翻箱倒柜找了找,好在东西还在。
进入正题
一、火冲
不搜不知道,一搜才发现原来这玩意淘宝上面很多卖家在卖,看样子大多数地方都有陪嫁火冲的习俗。以前像这种铜制品都是要找铜匠订的,时代的进步,这些手工的东西已经被工业化产品所替代。我母亲那个记忆质量真的是很好,确实是纯手工的产物,今天晒的这个做工就差了很多,确少手工制品的很多韵味。

在二三十年前的农村,家家户户煮饭用的都是大灶(土灶)、做饭炒菜用的都是铸铁锅,小时候冬天来了最喜欢大人在做饭的时候帮忙烧火取暖,烧火大多数情况用的稻草,俄而烧的是柴火,烧完就会把燃尽的木炭收集起来,在那时可是了不得的取暖材料了。到了冬天天气冷的实在不行了,大人们会在火冲下面铺层稻草灰,在铺一层引燃了的木炭,上面在盖一层草灰,盖上火冲盖子,一个暖炉就弄好了,当时的取暖主要就是靠它了,农村那会穷的当当响,取暖的时候放几个豆子进去烤烤就是了不得的零食
记忆中印象很深该的取暖物品是小孩子站的那种椎形木桶(我们这土话叫téng ko),冬天了就把火冲放下面,小孩子站在木桶的隔板上面,又暖和,又不用怕小家伙会到摔倒,能让大人腾出手来干点农活。以前家里也有一个,后来应该是当柴伙烧掉了吧,现在也没人用这种东西了吧?
网上找到张草编的,结构差不多,外壳我们这基本都是实木制的
时代变迁,农村已经不是以前的农村了,广阔的农田建起了厂房、建起了高楼,没有田的农民也不能叫农民了,能用来烧火的稻草早已绝迹,有土灶的人家一年也用不到一二回,很是怀念冬天煮饭烤火的情景,很是怀念铸铁锅出来的米饭、锅巴,那样子做出来的米饭那才叫一个香,估计到后一代也不会体会到此情此景了吧
前段时间带着儿子、外甥女去体验了一把土灶的风情,玩的那叫一个开心
扯的有点远了,还是来看看LD的陪嫁火冲吧,岁月流逝,曾经的神器,成为了累赘,要不是今天想起来凑个#来暖器了#主题征稿,估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重见天日
火冲盖上面的龙凤呈祥,做为陪嫁用品,彩头是必须的
内部做工就差了点,很毛糙,明天找找母亲那个,记得是又厚实,又精致的
放了十几年了,一次没用过,不得不感叹时代的进步,各种暖手宝、取暖器的出现,火冲这种东西必将成为历史,在中国很多东西缺少历史的传承,已经的慢慢都消失在人们的视眼中
这做工,我的跟丈母娘商量下,太粗糙了,不知道还能不能退货
二、汤婆子
我们这又叫汤炉,暖手袋、暖水宝没出来以前,冬天每家每户都有在用,暖个手,暖个被窝什么的那叫一个方便、好用,可惜啊,又只能在结婚习俗上面看到了

铜器就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可惜了LD这几件陪嫁物件做工差了点,真的是习俗需要应应景了
放了十几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铜锈,同样讨彩头的龙凤呈祥
纯铜制品,做工比火冲好不少
纯铜的盖子,说能用几辈子我也信
三、结语
不为晒单、不为评测,只为逝去的年华,还有能够回忆的情怀,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曾经为我们提供便利、舒服而如今渐渐消失在我们视线中的物品
小编注:文章来自#来暖气了#征稿活动。这两天小小值抱着暖气的大腿时,忽想起前些天的严寒,不禁担心起了南方的朋友们…………冬天已至,大波寒潮即将来袭,面对无孔不入的敌人-----冷空气,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本期征稿邀请大家分享你的御寒好物,电器、衣物、各种创意保暖小物都可以,让我们温暖彼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