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为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湖。开埠早,人文厚。吴楚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交融,孕育了无为人特有的口语文化。无为人说话诙谐俏皮,俗语有文采,幽默有内涵,俚词富哲理。
要吃到丈人家吃,要玩到家婆家玩,要做到姐姐家做
无为西南乡俗语。意指女婿到丈人家,老丈母娘自然十分喜欢,老母鸡腿子是一定要吃的,好吃好喝地招待是不用说的。外孙子到家婆(外婆)家,外公外婆喜欢,舅舅舅母溺爱,表兄弟们带着玩,那是玩得痛快。出嫁的姐姐家有事需帮忙,做小舅子的那是义不容辞,去姐姐姐夫家帮忙。一是做事情痛快,二是姐夫郎舅到一起喝起小酒,刮刮蛋,确实快活。一句俗语把新女婿、小外孙、小舅子的欢快心情表现得痛快淋漓,体现了无为地区的乡土风韵。
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
无为西南乡俗语形容词语。指狗头就那么大面积,哪能摆得了四两油瓶。引申指某人小人得志,有了几个小钱,或当了小官,便轻飘起来,不知自己几两重了。讥讽此人没大本事,没大出息,一幅小人得志便猖狂的丑恶嘴脸。
天阴背稻草——越背越重
无为俗语。很形象也很通俗的歇后语。意指在雨天里背一捆稻草,雨水浸入草捆,当然越来越重。形容在旧社会穷人欠债的窘境。尤其是借高利贷,利滚利,驴打滚,利比本大,像滚雪球一样。无法偿还的债务,往往成为穷人家破人亡的原因。
肉烂在汤锅里
无为俗语。意为肥水未流入外人田,利益仍在自家。做生意买卖,有时利在表面,有时利在暗处。如炖肉一样,火到肉烂,虽见不到肉了,而肉烂在汤锅里,喝汤也照样汲取了营养。故有些事应由表及里地看,实质是评判事物优劣和利益所在的**标准。
拖之裹脚撒之鞋
无为俗语。贬意形容语。原意指懒散邋遢的女人。过去女人裹小脚,天天用裹脚布包脚。早上起床脚未裹,拖着包脚步,撒拉着鞋子,头不梳脸不洗,就到外面晃荡,当然引来人们的白眼。引用比喻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指某人不修边幅,不注意形象,且办事拖拉,与这样的人共事,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一个被服筒不睡两样人
无为俗语。意为一对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以致脾气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磨合得极为相似。故无为人看了丈夫或妻子便对一对夫妻的基本品格有了大致的了解。此俗语贬大于褒,而且有调抗成份。有时说某夫妻时,大家思忖一番还真是如此,不由会心地笑了。
一样米吃百样人
无为俗语。意指人间之百态。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菜,而每个人的素质、才能、品格、为人处世等等表现却千姿百态。俗语告诉我们人世百态是世界的本质,并不奇怪,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做人标准与价值观去衡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样做,你便失去了朋友,丢掉了友情,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家寡人。人世间的千姿百态构成了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与冷热炎凉。我们就是这个多彩人世间的一员,是多么幸运的事。
城隍庙里说大鼓书——港的港,听的听
无为俗语歇后语。大鼓书是无为地区一种曲艺形式,过去的一些市民和工人很喜爱的娱乐项目。说书人忘我地说唱,听书的聚精会神地听,听到精彩处也是满棚叫好。此歇后语的意思呢,是以说书听书的对应关系和说书的场合来喻人喻事。旧时,无为城隍庙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流量大,各忙各的事情。在此地说大鼓书,说的与听的肯定不如在菜市后的书场中说唱的效果。故而,无为人便以此事为由生成一句歇后语,意为听到的事只是听听罢了,有人愿说,有人愿听,也有人不愿听。对于一些听到的事与话,听到就听到,与已有无关系也不必究竟。以淡定的心情来对待议论,以正确的方法来对应流言。一是不要传播拨弄是非,二是不必自寻烦恼,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在无为人的俗语中包含着做人处世的道理,蕴含着智慧与哲理。
芦席打到天边也要收头
无为俗语。寓指发生再大的事情也要坦然视之,发生再严重的问题也要解决。过去农村氏族之间,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有时甚至闹出人命,最终还是要坐下来协商解决。于是,这句俗语便是解决问题的座右铭。许许多多的事情便在这句极富哲理的俗语指导下得到圆满解决。故无为人的智慧与理性在这句俗语中得到体现。
总结
随着时代的步伐,无为土语俗话俚语也在逐渐消失,有的词语已难觅踪影。故编者忙中抽闲,走遍无为城乡,精心搜集。将那些接近消失的俗语土语俚语歇后语整理成文。一是乡土拾遗,二是温故知新。哲人说,大俗之中有大雅。无为人口语中的俗俚土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为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搜集整理的只是金山一隅,难免挂一漏万,释文也并一定准确。如有讹错,还请智者指正。——摘自《无为记忆》叶悟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