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准备花费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答曰:50亿,港币。开玩笑,这怎么过日子?中方自有办法治它。

1990年,香港的历史正在被重新书写。

你无法想象一个拥有繁荣经济和独特文化的城市,却在一个关键时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港英政府计划建设一座新的国际机场,耗资高达1270亿港币,然而在与中方的谈判中,他们的回答却令人震惊:“到1997年,我们将只留下50亿港币的财政储备。”

这一数额完全无法维持香港特区的正常运转。

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鲁平愤怒不已,质问道:“你们这是在开玩笑吗?”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每天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50亿,简直是杯水车薪。

此事的起因要追溯到1989年。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卫奕信向中方提出了建设新机场的计划,试图在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主权之前,通过这一项目巩固英国在香港的经济影响力。

港英当局期望通过这座新机场,为他们留下丰厚的遗产。

然而,鲁平心中明白,这样的计划不能以牺牲香港未来的发展为代价。

自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以来,香港的未来就成为了双方谈判的焦点。

港英政府希望通过建设项目获取利益,而中方则强调必须确保香港回归时有足够的财政储备,以确保特区政府的顺利运作。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机场建设的谈判变得更加复杂。

鲁平在会议中愤然拍桌,他清楚50亿港币远远不足以维持香港的正常运作。

这场交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香港回归前中英双方复杂博弈的缩影。时隔多年后,撒切尔夫人回忆起与***的交锋时,曾表示对香港回归感到遗憾,称之为“帝国的末日”。

可见,经济利益与国家主权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尖锐。

谈判一度陷入僵局。鲁平和港英政府的对话常常不欢而散,但港英政府的急切心态也让中方看到了机会。

正如鲁平所预料的,港英政府实际上比中方更急于推动新机场的建设,尤其是在贷款合同需要中方的批准时。

最终,在经过多轮谈判后,英方不得不妥协,接受了中方提出的250亿港币财政储备的条件。

这个决定不仅是为了机场建设,更是为了确保香港在回归后的财政安全。

中方通过这场谈判,展现了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和智慧。

与此相关的还有中英双方在1997年7月1日的交接仪式,这场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交接仪式上,英方希望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前降下国旗,而中方坚持必须在这个时刻升起中国国旗。

这种时间上的博弈显示了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微妙态度和各自的立场。

最终,英方同意在11点59分58秒降下国旗,以确保中方能够准时升旗,完成历史性的交接。

这场关于机场建设的博弈不仅是中英经济利益的较量,更是中方在即将收回香港主权前展现的战略智慧。

港英当局希望通过新机场巩固经济利益,然而中方则通过谈判确保了香港的财政未来。

在这场复杂的较量中,鲁平的果断与坚定,无疑为香港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回顾这段历史,香港的故事不仅是经济的起伏,更是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新审视。在回归的那一刻,香港不仅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更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英国建新机场应给香港留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