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汉字“一简多繁”的用字问题,简化字“只”对应的繁体字最为疑难。因此,我们把这个字单独列出来,独自成篇。
现代汉语里的“只”,对应的繁体规范字,只有“只”、“衹”和“隻”。但在书法篆刻用字时,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却另有“祇”、“秖”等用法,甚至还有“袛”、“秪”等错误用法,让我们来辨析一下:
先说规范字:只、衹、隻:
这三个字,难点在于“只”和“衹”在“只、只是”意义上的区别。
一、只
只,《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语已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是个象形字,最初的本义只表示语气词,用法有三:1、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如:《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又如:《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招只。”2、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相当于“耳”。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3、用于句中。只是语气转换,无实际意义。如:《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只”又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比如《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买办道:‘这位王相公(指王冕),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
另外,最重要的用法,是用作副词:
1、只,仅。《广韵·支韵》:“只,专辞。”这个用法上,古人用“祇”,同时也用“只”,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广韵》成书于同三国魏时,因此,在这个用法上,“只”这个字形并无错误。比如颜真卿《金石集帖》有“区区血忱,只欲为君”:
(颜真卿《金石集帖》里的“只”)
再比如怀素《自叙帖》有“字成只畏盘龙走”:
(怀素《自叙帖》中的“只”)
再比如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册》:“不宜在口”: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篆书册》中的“只”)
因此,在篆刻或书法作品中,在表示“只、仅仅”这个意义时,可以大胆用“只”,不用害怕别人说你繁简混写,这里,“只”,就是“只”字的繁体字。
2、相当于“就”。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本,本来。如:元代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迎接。接驾不早,妾该万死。”
二、衹
衹(zhǐ)。要注意这个字字形组成的两部分,左边是个“衣”(不是“示”),右边是个“氏”(不是“氐”)。《说文解字》中,“衹”是“緹(缇)”的或体字,与衣服相关,与神明无关。
衹,可以用作副词,相当于“仅仅”,后作“只”。其经典的解释都是“適(适)”,即“刚好合适”,《玉篇》(成书于南朝梁)有此用法,《集韵》(成书于宋)则除了“衹”之外,还有“秖”。也就是说,“衹”在这个意义上是“只”的另一种选择,表示“适”这个意义时,用这个字。
它更主要是“缇”字的或体,即一种橘红色的丝织品,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好记,毕竟,这个字归于“衣”部(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这样理解,衹字的“适”这个意义,是说这件衣服刚好合身,因此有了“只”的用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至《集韵》云:衹,章移切,適也。始从示。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至《韵會》而从示之祇訓適矣,此其遞譌之原委也。”又说:“錢氏大昕《養新錄》乃云:《說文》無衹字。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衹譌祇,俗又作秖。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今則改用只,讀如質。此古今推移之變也。”
段玉裁这段话,简言之就是:“衹”字,是伪(假)的“祇”字。也就是说,“衹”字是“祇”字讹变而来的。他认为“衹”是“祇”的误写。它用作“只是”这个意义,也是沿《玉篇》之误而来,也就是说,在“只”“只是”这个意义上,用“只”最合适。
结论:在书法篆刻中,在用到“仅、只”这个意义时,最好用“只”,不用“祇”,因为“衹”更多与衣服(衤、纟)相关。可以理解为:在古代,人们为了区别于语气词“只”,为“只”创造了一个表示“仅仅、只”意义的字“衹”,但“只”字的本字仍在使用。
三、隻
隻,《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鸟一枚也。”即一只鸟。“隻”更多用于量词。如:一隻鸟、两隻手。也用作单,与“偶”相对;又用作“孤独;独;独特”。如:隻身:片纸隻字。
(一隻鳥)
再说不规范字:秖、祇、
一、祇
祇(q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就是地神。《玉篇》也说:“祇,地之神也。”
(中国传统下的地神又称社神)
那么,为啥一个表示地神的字,有了“只有”(表示“只”义时,读zhǐ音)的意义呢?
原来,“祇”与“祗(读zhī,本义是敬)”的字形相像,区别只在右边下部的一点,而金文中,“祗”的字形常借用“抵”的字形,这与甲骨文“異”的字形相像,如图:
(《金文编》中的祗和《甲骨文字典》中的“異”)
渐渐发展,“祇”沿用了“異”的部分意义,即“奇异”、“少见”、“只有”,因为“異”代表“异于常人常物”、“很少见”,这就引申出了《康熙字典》中所说的“适也;但也”,“适”就是“刚好合适,不多”,“但”就是“只有”。于是,“祇”就有了“只有”的“只”的用法。
其实,这是古人的误用,从字形误用,到字义的误用,千百年下来,积非成是。
所以,“祇”用作“只有”的“只”实际上是文字史上发生的误用事件,当然,现代汉语纠正过来了,祇已经不是“只”的标准繁体字了。但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历代文人频繁误用的“衹”,在“只、只是、只有”这个意义上,却作为繁体字保留了下来。
二、秖
秖,《说文解字》没有这个字,它是后起字。
它其实是“祇”的异体字,它之所以有“只是、仅仅”这个意义,也是从“祇”继承而来。上面说了,在唐宋以后,有文人在用到“只”“仅仅”这个意义时,有用“秖”的,来源于“衹”的讹写,即段玉裁所说的:“衹譌祇,俗又作秖。”
既然“祇”作“只”“只是”是前人的讹误,那么,因为误写而来的“秖”,当也是误用,最好也不用。
最后说错误的字:袛、秪
一、袛
袛(d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袛裯,短衣。”与“只”“只是”的“只”完全没有关系,也好记,右边的氐容易联系到“低”,“低”就是短,就是短衣。
之所以这个字与“只”“只有”联系上,完全是“衹”字的误写。
二、秪
秪(dī),后起字,一般指谷物刚成熟。也指植物的根,误写时,与“秖”相通。
所以,这个字与“只”“只是”的“只”完全没有关系,错误之所以发生,源起于对“秖”的误写。
最后的结论:在“只”“只是”这个意义上,“只”字的标准繁体字是“只”,“衹”的写法,其实源于人们对“祇”的误写,但由于被历代文人沿用的太多,它最终进入1986年的现代汉语《简化字总表》。其余的“祇、秖”是不规范用字;而“袛”、“秪”则完全是错误用字。用作量词的“只”,标准繁体字为“隻”。
在书法篆刻中,用到“只”字的繁体时,标准的用法是“只”和“隻”。其区别又如下图所示:
(只和隻)
当然,如果遇到需要调节章法的需要,楷、行、草等书法作品中,表达“只;只是”意义的“只”也可以用写法繁复的“衹”替代,毕竟“衹”也是规范繁体字,但篆书篆刻作品在表示“只是”的“只”时,最好用“只”,因为篆书接近文字起源,用后来的错误写法,不合适。
这是这一系列文章中的第四篇,因为“一简多繁”的汉字仍然没有说完,因此,本文仍有续篇。(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