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清热泻火药)

《采桑子·彭浪矶》 宋朝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到了晚秋,正是采挖芦根的季节。虽然此时芦苇已慢慢枯萎,整个水面上看上去是苍茫的一片。秋天芦苇虽然枯萎,但它的根依然是活的。芦根外形有点像竹子,但跟竹子不一样,在它的壁上还有很多小孔,而且一年四季都在水里。芦根水在湖南沅江当地十分盛行,群众认为芦根水起到清热、泄火、解毒、除烦、利尿等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今聊聊芦根。

药膳
茵陈香薷茶:芦根40g,茵陈蒿25g,香薷25g。将茵陈、香薷、芦根加水煎汤,去渣取汁。清热行湿,利尿消黄。
中医
中药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本品气微,味甘。以条粗均匀、色黄白、有光泽、无须根者为佳。鲜用或晒干用。
中药芦根性味甘,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
注意:本品寒凉,脾胃阳虚者忌服。

本品生于地下似根,故名芦根、苇根,苇子根,芦茅根,芦菇根,芦柴根,芦芽根等均为本品异名,寓意相同。
《本草乘雅半偈》
芦根。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核曰】所在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似竹,叶抱茎生,无附傍枝。花白作穗若茅,根类竹而节疏。根行水底者,其味甘;露根水上者,不堪用也。
【参曰】《诗疏》云:芦初生曰葭,嘉美也。长成曰苇,伟大也。未秀曰芦,芦,黑也。盖芦曰黑,黑,水色也。胪,腹前也,假言驴力之在胪也。其气寒,其味甘,对待热蕴胪腹,大者膀胱气,美失其中,致肾水失周胸臆而消渴,独沉膀胱而便利,与之各得其平。故水者,准也,称物平施,则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正。

《本草便读》
芦根。性入阳明。甘寒清热。功除烦呕。润降和阴。茎则清肃上焦。肺痈可愈。笋乃解消鱼毒。膈热能清。(芦根甘寒。入胃清热。热则胃气逆而不顺。呕吐反胃等证作矣。至于解毒。亦甘寒入胃之功。但芦根主降。茎与笋有上升之意。故肺痈肺痿皆用之。芦根寒能清热。甘可养阴。故胃阴不足。而有火邪上逆为患者。最宜。胃寒便溏呕吐者禁用。)

《证类本草》
芦根。味甘,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陶隐居云∶当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也。唐本注云∶此草根,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其花名蓬(音农)。水煮汁服,主霍乱大善,用有验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芦根,使,无毒。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日华子云∶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图经曰∶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二月、八月采,日干。用之当极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并不堪用。谨按《尔雅》谓∶芦根为葭华。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谓蒹为(与廉同),蒹似萑(音桓)而细长,高数尺,江东人呼为。(与荻同)者谓(他敢切),为(五患切)。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音丘)者,或谓之荻。荻至秋坚成,即谓之萑,其华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笋皆名KT(音绻)。若然,所谓芦苇,通一物也。所谓,今作蒹者是也。所谓,人以当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别蒹与芦苇。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为芦。其秆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本草所用芦,今北地谓苇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单用。葛洪疗呕哕。切根水煮,顿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瘥。其蓬茸,主卒得霍乱,气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浓汁,顿服二升瘥。兼主鱼蟹中毒,服之尤佳。其笋,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笋,但极冷耳。唐本余∶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雷公云∶凡使,须要逆水芦。其根逆水生并黄泡肥浓者,味甘,采得后去节须并上赤黄了,细锉用。圣惠方∶治食马肉中毒,痒痛。芦根五两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千金方∶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芦根三斤浓煮汁,饮之。肘后方∶食鲈鱼肝,鱼中毒。锉芦根煮汁一、二升,饮之。梅师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胀口干,忽发热妄语。煮芦根饮之。金匮玉函方∶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

芦根与苇茎
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透肺热,略有侧重。目前药市中多无苇茎供应,可以芦根代之。
现代药理
中药芦根含糖类,多聚醇,甜菜碱,游离脯氨基酸等,其中糖类中有木聚糖等多种多聚糖类化合物。此外还有蛋白质,脂肪,薏苡素及维生素B1、B2、C等。芦根有镇静、镇吐及解热作用。所含天冬酰胺有较强的镇咳作用。其多聚糖类化合物有免疫增强作用。芦根多糖大、小剂量均可保护肝细胞并有抗氧化作用,大剂量还可降低胶原含量。多糖组分RPolyⅠ、R-PolyⅡ、R-PolyⅢ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时间: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