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俗语(三)
昔阳俗语(三)
雨润
<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菜不菜 㧟周篮</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阳话把"蔬菜"反着叫,叫"菜蔬",也叫"田杂"。一般地里间种的豆角、倭瓜、山药、萝卜等旱地菜都叫"田杂"。西红柿不叫"田杂",西红柿刚到昔阳时叫"西番柿”,在市场上当水果卖。后来才知道西红柿能做汤能做菜。现在西红柿是昔阳人喜爱吃的主要"菜蔬"。西班牙有个西红柿节,把一车一车的西红柿扔到街上,扔得一塌糊涂。昔阳人节俭,看到电视上乱扔西红柿的画面很反感,说"害怎哩都砍唠?客气劳驾哩!"这是一句老昔阳话,翻译过来就是"为什么都扔了呢?多可惜呀"。</p><p class="ql-block"> 马铃薯也是从外国传到我国的,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最早可能叫"洋芋",后来普遍叫土豆,山西叫"山药蛋"。还出过一个文学流派叫"山药蛋派",代表人物是人民作家赵树理。昔阳话就叫"山药",种土豆叫"点山药",收土豆叫"刨山药"。"山药丝丝"、"山药片片"、"山药疙瘩瘩儿",各种形状,可炒可拌可煮,装点着昔阳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国原产有正宗的山药,本草纲目有载,根茎可入药。古怀庆府(河南焦作一带)产的最有名,叫怀山药,补脾益胃,有怀参之称。</p><p class="ql-block"> 昔阳基本不种植这种山药,现在菜店、超市有售,为区别于叫"山药"的土豆,加一"长"字叫"长山药"。饭店有以长山药为主料的菜肴。昔阳还种植一种植物叫"洋山药",宿根、块茎。"洋山药"也是外国传到我国的,学名应该叫菊芋。"洋山药"主要用途是腌咸菜,昔阳话叫"洋山药就吃",咸菜叫"就吃",就饭吃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昔阳的葱是旱地葱,辣味很冲,山东的大葱不辣,可当菜吃。大葱在山东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山东人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昔阳的葱是调味品,所以昔阳话不叫大葱,就叫"葱"。大蒜也是不带"大"字,叫"蒜"。</p><p class="ql-block"> 辣椒大概在明代传入我国,都知道四川人爱吃辣,其实昔阳人嗜辣的程度一点也不比四川人差,并且四川人嗜好的是"麻辣",而昔阳人嗜好的是正宗的辣味,用昔阳话说就是"辣哩尖扎辣辣哩"哩。昔阳话把辣椒叫"辣",也叫"辣角角"。辣角角晾干后在市场上出售,但不能吆喝卖"干辣",因为"干辣"在昔阳话中和普通话的"尴尬"是一个发音。还有个词是"干辣没燥哩",也是"尴尬"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眉豆"、"倭瓜"是昔阳人常吃的菜蔬,有童谣曰"没粘没粘哇儿,眉豆倭瓜开了花儿"。"没粘没粘哇儿"是知了的叫声。昔阳话把知了叫做"没粘哇儿"。"没粘哇儿"在树上引吭高歌的时候正是眉豆倭瓜开花的季节。"眉豆熬倭瓜"是昔阳传统的一种汤菜。</p><p class="ql-block"> 现在,饭店里有一种"南瓜饼",甜甜的很好吃。但昔阳人认为那不是南瓜饼而应是"倭瓜饼"。昔阳人是把倭瓜、南瓜分得很清楚的,又甜又面的是倭瓜,寡淡无味的是南瓜。普通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昔阳话的说法是"倭瓜还是老的面"。南瓜寡淡,可以做饺子馅。有一句俏皮话形容有些人言语淡而无味,叫"狼偷吃了一南瓜——寡咧咧哩"。</p><p class="ql-block"> 南瓜和倭瓜非但味道不一样,外形也有很大的不同。有句话叫"南瓜卜脐倭瓜把儿",南瓜的瓜蒂是圆形的,有点像人的肚脐眼儿。肚脐眼,在昔阳话里称"卜脐"。而倭瓜的瓜蒂则扩张成喇叭形,形成一个较长的把儿。南瓜的表面是圆滑的,而倭瓜表面则有一道道纵向的浅沟。昔阳话把这些浅沟叫"壕壕儿"。昔阳话形容脑袋不开窍的人有一句话是"囊是一没壕壕儿倭瓜"。"囊",昔阳方言里常用的代词,相当于"那"。</p><p class="ql-block"> "北瓜"也是昔阳人常吃的菜蔬,北瓜在外地叫"西葫芦",昔阳人把西葫芦叫"北瓜"。</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糠菜半年粮",这"菜"其实指的是芥菜。以前一到秋天,家家户户都要把芥菜做成酸菜。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制作这种秋冬季节的主菜是件隆重的事情,整个过程分几道工序,每道都马虎不得。第一,在院里或街门口的空地上,支一口"柴锅"(大铁锅),倒满水然后点火烧,水烧开后把切好的菜放入锅内"料一料"(煮一煮),这道工序叫"测菜"。第二,把煮得半熟的菜捞在"料菜朴篮"里,挑到河边。河边有事先挖好的洗菜池,叫"甩菜国洞"。"甩"音 sai ,洗的意思。那时候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河水哗哗的流淌。把盛着菜的"料菜朴篮"放到"甩菜国洞"里哗啦哗啦地洗,洗得干干净净。这道工序叫"甩菜"。第三,把洗干净的菜再挑回家,用"摁菜国墩"把菜一层一层摁到瓮里。"摁菜国墩",是摁菜的专用工具,一根较粗的木棒,顶端有个木疙瘩。摁的方法是:摁好一层,就把摁出的水倒掉,再摁一层,如此重复,就可摁出瓷实的一瓮菜,昔阳话赞道:"瓷丁丁哩"。摁好了,在上面压一块洗干净的"河刮石".叫"压菜石头"。这道工序叫"摁菜"。至此,酸菜的制作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要经常添"浆水",有人总结经验说第一次添浆水要把放入少量小米的水完全熬开,再倒入菜瓮中,这样能把菜沤得又酸又香。添好浆水后要勤搅动以防止</p><p class="ql-block"> "白璞","白璞"是昔阳土话,意思是菜瓮表面一层白膜,象征要发霉。这一过程叫"沤菜"。"沤菜"伴随着酸菜食用的整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酸菜的原料大致有三种,最好的是芥菜。把芥根"擦"成细丝与切碎的菜叶一齐沤。芥根辣,不能煮着吃。如果昔阳人说"给你个煮芥根吃吃",那和普通话说"给你点颜色瞧瞧"是一个意思。如果有人挨了上司的训斥,人们就说他是"吃了煮芥根了"。但是芥根可以腌咸菜。其次是茴子白外面的绿叶子,里面的菜心吃鲜菜,外面的叶子沤酸菜,沤成的酸菜叫"好菜"。第三种其实不能算菜,是豆类植物的叶子,主要是黑豆叶和小豆叶。到秋天,豆叶未黄之时,人们便㧟着篮到黑豆地小豆地里采集,叫"捋菜"。昔阳有句老话叫"菜不菜,㧟周篮",就是说捋下菜捋不下菜没关系,千万不要把篮给丢了。这句话应用很广泛。给搞买卖的人说"菜不菜,㧟周篮",那就是说有利润没利润不要紧,千万不要赔了本钱。给跑车搞运输的人说"菜不菜,㧟周篮",那就是说挣钱多少无所谓,千万要注意人车安全。给住院的病人说"菜不菜,㧟周篮",那就是说花钱多少不要在乎,保住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总之是要保住根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p><p class="ql-block"> 黑豆叶、小豆叶沤成的酸菜叫"豆叶菜",有点苦味。据老人们讲有清凉败火的功效。有人感冒了,老人们就说"给孩寡凌凌儿哩熬口囊豆叶菜酸饭哇,"寡凌凌儿"是清淡的意思。"豆叶菜酸饭","萝皮丝丝炒黑豆酸饭",是有昔阳风味的饭食。昔阳话把萝卜叫"萝皮"。白萝卜、红萝卜就是"白萝皮、红萝皮",拔萝卜叫"挽萝皮"。五八年搞大跃进,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挽了萝皮落下坑,照见映眼深洞洞,火车拉上上北京,铁路压成弯弓弓"。映眼,看着眼晕的意思。你见过这么大的萝卜吗?诗很夸张,那个特殊年代的浮夸风气可见一斑。<br></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虎头山》2010年第4期,作者赵素卿,李保明提供,雨润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