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读书正当时
作者:朝阳小山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读书的认识是不同的,最大的分界点在四十岁左右。人为什么要读书呢?颜之推在《家训》中说读书的目的是“开心明目,利于世尔。”这说得很好,读书首先是

颜之推《颜氏家训》
拓宽眼界与心境,以能通透地认识万物,其次是通过读书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人的一生很不容易,要面对很多问题,要不断地认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小时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得到大人帮助,即便解决不了,也不甚在意;青年时代,意气风发,有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一些行事的准则,勇敢向前冲,即便做错了也没关系,还有时间和精力去修正。一切,好像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似乎我们会逐渐认清人生。然而,人到了四十岁,对人生的规则却产生了迷惑。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

孔子像
只属于少数智慧的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恰恰相反,是“四十始惑”。可能会动摇曾坚守的准则,怀疑人生的意义,迷失人生的方向。如同一群人要穿过一片巨大的深林前往目的地,却不知道路线,也不知道方向,只是低着头胡乱地走。最终,只有少部分人很幸运地抵达目的地,更多的人终究迷失了自己。虽然,人生皆归于灭亡。一种在光明与鲜花中行走,唱着发自心灵的歌曲。一种在黯淡与泥泞中苦苦跋涉,跌倒在迷乱的路上。那种更有意义呢?人,是世界上唯一能思考生命意义的动物,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是值得悲痛的,因为没人有能得到答案。但更可悲的是,有的人抛弃了这项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权。意义的有无,在于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尺度之于人并不是统一的,取决于人内心的思想,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是继承而来的,而不是自己思考出来的。荀子说终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学习固然有多种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书。惑而不读书,其为惑矣。四十岁,该读什么书?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能帮助自己解决人生疑惑的书。人生

的疑惑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与自身相处。以我的读书经验而言,没有比《论语》更好的书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广为所知,这是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说的。人生最大的难题在于解决自身的问题,即内心思想矛盾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便缺乏了对所有事物的判定准则和标准,那外在的行为一定是错乱的。所谓安身立命,就是指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和人与自家内心思想的问题,《论语》是孔子人生经验的高度总结,无处不散发智慧的光明,足可以裨益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在思想上减少迷惑,在社会上看清方向。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论语》是他的人生中心灵的倚靠。

杨振宁博士
人生四十始读书,因为这时的读书是“君子学为己”,是主动学习,完善人生的。而《论语》正可成为人生旅途关键处获得的火把与拄杖。四十读书并不晚,少年读书如日出之光,老年读书尚如秉烛夜行,四十读书,则如拨去云雾,见初午暖阳,正当时也。

2022年2月1日
编辑 秋根子
(插图均为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