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丝绸」 国家级非遗 - 高杆船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杆船技”传承人-屠松根
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双庙渚蚕花水会上的蚕神娘娘

高杆船技表演
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带梢的毛竹,以石臼为杆基,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使高杆稳稳竖立于船头。演出时演者攀爬至杆巅,利用人体重量及毛竹天然的柔韧性,使毛竹上端自然弯曲约90度,形成与水面平行的高空杠杆表演区域。演者在杠杆上选其**平衡点,做顺撬、反撬、反张飞、硬死撑、勾脚面、扎脚踝、扎脚尖、坐大蒲团、咬大升箩、咬小升箩、围竹、掮竹、蜘蛛放丝、立绷、躺丝、张飞卖肉、田鸡伸腰、倒扎滚灯等形体技巧,全套动作达18式之多。

屠松根在表演
今年58岁的屠松根, 桐乡市洲泉镇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杆船技的传承人。
“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是高杆船杂技基本的表演形式,它独特而又巧妙,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每年清明节,屠松根的高杆船表演都是万众期待的节庆项目。

演者全身着白色服装在翠绿的毛竹杠杆间表演,远望犹如蚕宝宝上簇,卷曲昂首、吐丝作茧,生动俊秀。呈现惊险刺激,震动四乡之势。水天之间,绕竹翻转,是对自然的敬意,也是对丰收的祈愿。体现了当地蚕农过人的智慧、胆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以上部分文字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高杆船技”介绍
以上图片均为盛琦原创拍摄,使用请联系、注明。

作者在蚕花水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