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外缘起,就能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学了内缘起,就有一个准确的人生观,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千古之谜,世间人对此却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学了《稻秆经》,能了知当下我是什么。《稻秆经》,就清楚地讲了十二缘起。
佛教将物质分为地水火风空界,精神就是识界。六界包含了肉体和精神,人就是肉体和精神的组合体。除了地水火风空以外,没有任何众生。
地球上的七十亿人口中,无信仰的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观点,即使从来没有分析观察,一生下来就认为我是存在的,即我执。
有信仰的除了佛教徒之外,都认为有一个自我,包括印度教以及其他宗教,他们用各种语言来描述自我,例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西方哲学通过种种逻辑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佛教分为两种,一种虽然是信佛,却只是学人天佛教,也会像其他非佛教徒一样,认为自我是存在的。仅仅相信佛,相信因果轮回,佛教徒也不会明白无我的道理。
真正的佛教徒却认为,虽然现实生活中有我的存在,但仔细观察,我却是不存在的。
佛教只承认真理,佛经中说,即使是佛讲的,只要不符合真理,就不能承认。
佛陀出世期间,为了引导个别人,也会讲一些不了义的暂时法门。所谓不了义,即不到位,有所保留。如果不符合事实,就会说,这是不了义的,是暂时的权巧之说。无论南传、北传、汉传、藏传,都是以此为准。
佛陀转**的时候,没有现在的很多杂七杂八的宗教,只有印度教。印度教认为,有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神。佛教无情却地驳斥了自我的存在。
佛教认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自我不存在。佛教没有通过所谓的逻辑来掩盖自我不存在的真相,而是大胆地直接告诉众生,没有造物主、没有万能神。
当下的我是什么
接下来,《稻秆经》开始讲当下的我是什么:
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六界如果都不是我,那我还会是什么呢?不可能有我!所谓自我,只是意识创造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东西。那下面我们来一一观察:
首先,地界不是我,此处的“我“,是没有被其他宗教加工过的”我”。其他宗教把我执夸大,创造了一个相似的逻辑,把我执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产生他们的“我”。
【地】,是指身体中坚硬的部分,我们从来不会认为骨骼、肌肉等坚硬物是我,这很好理解。
以此类推,地界不是众生,不是有生命者,不是诞生者,不是永远年轻的,不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不是黄门,不是大自在,不是我所,也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这其中的大部分名词,是外道专用名词,即他们所指的“我”,佛陀在此对所有外道的“我”都进行了一一否定。
瑜伽会说“梵我一体”,虽然现在的瑜伽已经弱化了宗教成分,但其中的梵,就是指大自在。
佛教也有“大自在”的说法,此说不是指造物主大自在。佛陀讲法时,有很多梵天。梵天不是一个人,自古以来有很多梵天。佛陀初转**也有梵天的缘起,他们是菩萨的化身,所以出现在佛教的仪轨中。佛教认为,梵天只是福报比较大一点的天人而已,不是造物主。
我所,是指感官或身外之物。既然我不存在,我所也不存在。
除了这些以外,也不是其余的任何东西。
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以此类推,水、火、风、空、识,也不是自我,不是众生,不是有生命者,不是诞生者,不是永远年轻的,不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不是黄门,不是大自在,不是我所,也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哪怕用成千上万的名词来描述自我,都不存在、都不是。
以上讲了自我是不存在的,意识有判断、理解客观事物的功能。其中有时候正确有时候错误。自我将身体内内外外的各种事物误认为一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中观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其中,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就是世俗谛,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权威。比如,我们看到一张静止的长方形的桌子,这就是世俗谛。
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却完全大相径庭,首先没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其次,组成桌子的所有成分都在运动,这就是胜义谛。
同一张桌子因不同观察者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就是二谛。其中哪个更接近于真实呢?当然是胜义谛。
相对地承认世俗谛,暂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活着,因为有保留的必要,在错误的感官中,这都是存在的。但最真实的,是胜义谛。
因为暂时有我、有众生,所以要成佛,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真理。
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室要用显微镜,生活中就不用显微镜一样。
如果除了享受生活以外,什么都不考虑,对万事万物的真相不感兴趣,那就不需要学习胜义谛中观空性,现实生活只需要普通感官的结论即可。
人天佛教以及积累福报的时候,只需要幸福快乐地生活,不需要谈有我无我,只需断恶行善即可。
如果对真理感兴趣,那就必须用上中观空性的显微镜。追求真理的时候,眼睛帮不上忙。
下面进一步详细宣讲十二缘起:
何者是无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其中没有“想”的所有词,都要加“想”。
什么是无明呢?
一想,无明盲目地对身体,产生了一个的想法,其实如果分析,就可以分为很多个体。
【一合想】,认为所有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我,这就是一合想。其实组合以后,也没有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所有成分,都各不相干,只是一种堆积和聚集而已。
比如说,一辆汽车的零件都是不一样的零件,当把车拆下来以后,变成不同的零件。组合以后,就认为是一辆车,对上千个零件,就产生了一个观念——汽车,这就是一合想。
【常想】,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衰老,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所以会说“当他年轻时”、“当他衰老时”等等,除了衰老等变化以外,一个人本身是不变的,就是张三李四等等,这就是常想。
其实并非如此,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世上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
古印度有一种外道,即使从逻辑上根本找不到,却不愿承认,故而认为自我是不可思议的。
无论内在的精神,思想情绪、三观等等一直在变化。还是外在的身体,也分分秒秒在改变。所以,这种恒常的想法,是无明。变化无常的物质与精神上,不存在一个不变的自我。
【坚牢想】,认为一切都是稳定的。一栋楼,每一天、每一年都是如此,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变化无常的真相。布朗运动早就证明,世上没有恒常稳固。哪怕植物的花粉,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砖头、石头、煤炭等等都是一样。
世上没有静止坚固的桌子,所谓的稳定,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而已。错觉让我们产生了坚牢想,这就是无明。
【不坏想】,外道认为,自我最终也不会坏掉,而会前往天堂,这就是不坏想。这也是错误的,根本没有自我,怎么有不坏?
【安乐想】,认为轮回是幸福快乐的,看不到苦苦,明显的痛苦。变苦,幸福快乐消失变化后的痛苦。没有之前的幸福,就没有后面的痛苦,幸福快乐时,常人看不到痛苦的结局,以表面现象将其判定为幸福。
以此类推,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年轻者、作者、我、我所想等各种想法、观念,以及各种愚蠢无知的想法,都是无明。
聪明不是智慧
佛教所讲的无明,与世俗的聪明并不矛盾。生活中的聪明,就是无明。聪明只是现实生活的层面,无明是更深层次的概念。比如,有些人很聪明,但这个聪明却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之上。无明基础之上的所有观念,都是无明。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所有东西,在显微镜看来,都是错误的,都是移动着的分子原子。同样,聪明与无明也不矛盾。
更严重的无明,是认为善恶因果、前世后世不存在。
无明,十二缘起的火车头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开头。因为有了无明的火车头,十几节缘起的车厢,也就随之而起、随之而动。如果无明不存在,后面的十二缘起也无从生起。想解脱,必须找到一个对无明杀伤力很强的东西,消灭无明、破坏后面的十二缘起,让十二缘起的列车停下来。这个极具杀伤力的东西,就是智慧。
智慧,智慧才能让我们解脱。
与一想、一合想、常想等等对立的,就是智慧。当无明的势力比较强的时候,不会产生对立的智慧等等。当通过闻思修,开始有了与无明对立的智慧,而且实力越来越强大时,所有的无明、胡思乱想都可以消灭。想解脱,必须找到智慧。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智慧才能让我们解脱。除了慈悲与智慧,没有大乘佛教,学习佛教,就要学习慈悲与智慧。
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而去寺院烧香拜佛,都不是佛教。唯有智慧,才能解决十二缘起的源头。有了智慧,轮回从源头上就解决了。
智慧,来自于闻思修行
但智慧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有产生智慧的因素。闻思修与福德资粮,都是产生智慧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证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前提条件,是出离心、菩提心,为了出离心,要修四外加行。要有菩提心及其他解脱因缘,就需要修内五加行。在此基础上闻思修,就能证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就能断除一想、一合想等无明,从而获得解脱。我们花费的所有功夫,都是为了消灭无明,获得超凡脱俗的智慧。
世间的聪明才智,还停留在无明的状态中,还没有突破无明的范畴,即使看似很了不起,仍然是无明。科学技术等等,虽然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但仍然属于无明。
完全超越无明的,只有无我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让我们解脱。
-以上内容整理自慈诚罗珠堪布11月2日开示
更多往期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回复“稻秆经”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