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荞麦研究及防治措施


文丨清风
编辑丨清风
前言
凉山州是一个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这里的气候冷凉,病虫害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苦荞麦。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高山地区的荞麦田病虫害加重,给产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们开始采取喷药防治的方法,但由于对病虫害的了解有限,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凉山综合试验站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进行了养麦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为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研究中,凉山综合试验站对养麦病虫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统计,对各种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这项调查研究,研究人员对高山地区的苦荞麦病虫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研究成果,凉山综合试验站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首先,合理轮作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在不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可以破坏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环境,减少其危害。

科学施肥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强苦荞麦的抗病虫害能力。病虫害监测和及时防治也是有效的措施。通过定期检查田间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这些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为高山地区苦荞麦的高产栽培提供了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病虫害的形势可能会不断变化。因此,继续加强病虫害监测和研究工作,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关键的工作。
一、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凉山州各县荞麦田的病虫害情况和危害程度,调查涵盖了昭觉县、美姑县、盐源县、普格县、越西县和冕宁县等多个县区的荞麦田。

调查采用了普查和定点调查两种方法。在每个乡镇,调查人员选择了3块荞麦田作为样本,然后在每块田里进行了3个样方的调查。这种多层次的调查设计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样本的病虫害情况。
调查中发现,荞麦田中主要种植了一些主要品种,包括“川荞1号”、“川养2号”、“额拉”、“黑子额”和“额曲瓦齿”等。这些品种在当地种植广泛,对于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还对病虫害程度进行了分级标准,将其分为0级、1级、2级、3级和4级。

其中,0级表示无病虫害,1级表示轻微影响,2级表示较轻影响,3级表示明显影响,4级表示严重影响。
这种分级标准有助于准确评估病虫害的严重程度,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为了计算病虫害的危害率,调查人员统计了有虫株和发病株的数量,并将其与随机取样数相乘。这种方法能够评估病虫害对荞麦田的危害程度,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凉山州各县荞麦田的病虫害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普查和定点调查,调查人员得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该调查也有助于监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预警和预防的基础。
二、发现问题
在这个地区,荞麦的主要地下害虫包括小地老虎和蛴螬,而地上害虫主要有蓟马和二纹柱莹叶甲。还有一些零星发生的害虫,如蚜虫、红蜘蛛和钩翅蛾。除了害虫,荞麦也受到一些病害的影响。其中,轮纹病、白粉病、褐斑病和立枯病是主要的病害。
这些病害的发生较为零星,但仍然对荞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从生长阶段来看,苗期和成株期是荞麦病虫害较重的阶段。

在苗期,荞麦幼苗嫩嫩的叶片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在成株期,荞麦植株的叶面积增大,吸引了更多的害虫,容易受到害虫的侵袭。因此,在这两个生长阶段,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
三,荞麦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防治不力
在栽培管理方面,一些地区存在比较粗放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冬季不进行翻耕,夏季不进行除草。然而,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虫害和病菌在冬季和夏季有更多的滋生和存留。冬季不进行翻耕的做法使得虫害和病菌能够在土壤中越冬。

正常的冬季翻耕可以打破土壤结构,曝露土壤中的虫害和病菌,从而减少它们的存活率。然而,如果不进行冬季翻耕,土壤中的虫害和病菌就能够在土壤中安然越冬,等待来年的生长季节再次侵害作物。

夏季不进行除草的做法也给虫害和病菌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和滋生环境。杂草是虫害和病菌的天然庇护所,它们为虫害提供了避难所,并提供了滋养和繁殖的条件。而如果不进行夏季除草,杂草将在作物周围茂盛生长,为虫害和病菌提供了更多的栖息环境,从而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3.2用药针对性不强
首先,农户往往不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和为害部位,缺乏对病虫害的基本认识。这导致他们很难准确判断作物所面临的具体威胁,无法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农户在选择防治药物时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或随意选择,而不是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这可能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农户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策略。他们可能没有正确的农药使用指导,不知道何时使用、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频率等关键信息。缺乏合理的用药策略可能导致药物的滥用或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正确识别和防治知识。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症状和特征,难以判断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他们也不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生活史和防治方法。缺乏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农户无法有效地应对病虫害的威胁,导致作物的损失和产量的下降。
3.3缺乏科学的防治指标
农户在虫害和病斑防治方面存在一种常见的盲目做法,即通过肉眼判断虫害和病斑的数量来决定是否进行防治。然而,这种判断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导致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农户通常只关注虫害和病斑的数量多少,而未考虑其种类和严重程度。

不同种类的虫害和病斑对作物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有些虫害和病斑可能只对作物造成轻微的影响,而有些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如果仅凭数量多少进行决策,可能会导致对轻微虫害过度防治,增加了经济成本和农药使用量,同时也可能忽视了严重虫害和病斑的防治需求,从而造成作物的损失。
仅凭肉眼判断虫害和病斑的数量也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的问题。肉眼观察往往无法准确评估虫害和病斑的严重程度。有时,一些虫害和病斑可能分布广泛但对作物影响有限,而有些可能数量较少但对作物的危害却非常严重。
3.4病虫害抗药性明显
农民在病虫防治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良习惯,即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来防治同一种害虫。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害虫对药剂的抗药性产生,使得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当同一种药剂长期使用时,害虫逐渐适应并发展出对该药剂的抵抗能力,从而使药剂的防治效果降低甚至失效。为了应对抗药性的发展,农民可能不断增加药剂的浓度,试图通过提高药剂的使用量来弥补防治效果的下降。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只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仍然会逐渐对高浓度药剂产生抗药性,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害虫对药剂的抗药性产生对病虫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防治害虫变得更加困难,农民需要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可能包括采用轮作制度,使用不同的药剂轮流防治害虫,以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害虫的变异和抗药性的出现,可以帮助农民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四,荞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4.1农业防治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虫口数量和病菌的滋生。首先,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和枯枝,这样可以减少害虫在冬季的越冬数量,降低害虫对作物的侵害。同时,这也可以减少病菌在杂草和枯枝上的存留,防止病害的扩散。

在作物收获后,农民可以将植物的茎、叶、秸秆带出田外深埋或进行浅耕灭茬。这个步骤可以有效清除作物残留物,减少病菌和虫卵的存活,从而减少下一季作物的病虫害发生。
而后进行深翻操作可以将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暴露在表层,使它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减少其对作物的危害。
此外,还应该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作物的轮作顺序。选择适当的轮作作物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例如,马铃薯和豆类是较好的轮作作物,因为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并对某些害虫和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次,玉米、小麦和燕麦也可以作为轮作作物,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2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小地老虎和二纹柱莹叶甲等害虫的方法。这种杀虫灯能够诱集成虫,减少它们的产卵数量,从而控制害虫的幼虫和成虫对作物的危害。
每盏杀虫灯可以有效控制1.33公顷范围内的害虫,对于连片集中种植的荞麦来说,效果更为显著。利用色斑进行诱杀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插放黄色和蓝色的板子,可以诱杀蓟马和蚜虫等害虫,利用它们对特定颜色的趋性。为了提高诱杀效果,色板的高度应保持在植株顶端以上约15厘米,并且每667平方米使用20张板子。
为了保持诱集效果的稳定,色板需要定期更换,特别是对于诱集害虫数量较多的色板,需要及时更换。
4.3化学防治
虫害:当农作物受到二纹柱莹叶甲、蓟马或蚜虫的威胁时,为了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需要进行药剂防治。一般情况下,当二纹柱莹叶甲和蓟马的有虫株率达到5%或蚜虫的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可以考虑进行喷药防治。
在药剂的选择上,可以采用生物药剂或化学药剂。常用的生物药剂包括0.6%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等,而化学药剂则包括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和5%来福灵乳油等。在喷雾时,需要根据使用说明按正确比例将药剂稀释,并均匀喷洒在植株上。

为了避免害虫对药剂产生抗性,应该采取轮换施药的策略。药剂的交替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某种特定药剂产生耐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对于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和蛴螬,可以在整地时使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防治。将每100克辛硫磷乳油按比例配制到5千克的水中,然后施于土壤中,可以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的数量。

病害:在冷凉地区的养麦生产中,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需要特别注意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可能发生的白粉病。此外,轮纹病和褐斑病是较为普遍的病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轮纹病和褐斑病,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一些有效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4%嘧啶核苷水剂、2%武夷菌素水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时,需要根据药剂的浓度要求将其稀释为600倍液或6000倍液,并根据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

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采用43%戊唑醇悬浮剂和4%嘧啶核苷水剂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样地,根据药剂的浓度要求,将其稀释为适当的液体浓度,并进行喷洒。
在进行预防和防治时,务必注意根据病害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并遵循药剂的使用说明。同时,要确保药剂的浓度准确,以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
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病害对养麦生产的影响。
结论
在荞麦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控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首先,可以采用农业防治的方法,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物理防治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和枯枝,减少病虫害越冬的数量。
及时监测和识别病虫害的早期症状,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和损害。
针对凉山州荞麦主要的虫害和病害,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在实施防治措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识别,以确保荞麦的健康生长和稳定产量。
